[发明专利]一种燃气燃烧器的生产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310636313.1 | 申请日: | 2013-12-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765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6-03 |
发明(设计)人: | 吴伟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越昊燃气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D14/02 | 分类号: | F23D14/02 |
代理公司: | 无 | 代理人: | 无 |
地址: | 300270 天津市滨***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燃气 燃烧 生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燃气燃烧器的生产方法,属于燃气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一种燃气燃烧器的生产方法结构是:在底腔通过燃气、空气混合管连接炉头,在炉头的一侧设有值班燃烧器,在燃气、空气混合管的内部安装有燃气进气管,其上端开口为燃气喷出孔,燃气与空气呈同一方向供应给炉头进行燃烧。但是,这种燃烧器缺点是:(一)燃气进气管的喷出孔与空气进气方向同向,混合性差,导致混合不均,影响燃烧性能,从而降低燃气燃烧效率;(二)值班燃烧器安装在炉头的一侧,容易受到外界气流扰动,也容易熄火,在点燃炉头时还需要重新点绕值班燃烧器,操作麻烦,安全性差;(三)炉头的内环环壁上所设的燃烧孔为垂直于环壁的直孔,燃焰容易漂移,活力不易集中,火焰温度高,燃烧温度低,导致热效率低;(四)容易产生回火,导致供气及供风设备的损坏,易引起安全事故。
方法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燃气燃烧器的生产方法,通过燃气、空气混合腔内增设扰流器和改变燃气喷出孔角度设计值班燃烧器位置来实现燃气的充分燃烧。
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在底腔的一侧设有进风口,在所述底腔上部连接有主燃气、空气混合气导管和主燃烧器外壳。
优选的,所述主燃烧器外壳与主燃烧器内环配合环口内安装有主燃烧器内环。
优选的,所述主燃烧器内环环壁上设有若干个燃烧孔,中心部位固定有值班燃烧器护罩,在所述内平面的环壁上通过值班燃烧器紧固器安装有值班燃烧器。
优选的,所述主燃烧器内环与主燃烧器外壳之间形成主燃气、空气预热混合腔并与所述主燃气、空气混合腔通过扰流器相连通。
优选的,所述值班燃烧器通过值班燃气、空气混合气导管与所述值班燃气进气管和值班空气进口相连通,所述值班燃气进气管安装在底腔的一侧。
优选的,所述底腔一侧还安装有主燃气进气管,在上端横向设有若干个主燃气喷出孔,所述主燃气喷出孔置于主燃气、空气混合腔内。
优选的,所述主燃烧器内环的环壁上所设的燃烧孔与底平面夹角a在0至30°之间,与圆心连线夹角b在0至30°之间。
优选的,所述扰流器的中心设有值班燃气、空气混合气导管孔,在外周设有若干放射形倾斜排列的叶板,所述叶板之间形成过气腔。
优选的,设在所述燃烧器内环环壁上的燃烧孔在与环壁垂直方向可排列3排,从上到下的水平角度分别是20°、25°和5°,孔与圆心连接夹角分别是15°和0°。
本发明的优势在于:(一)由于在所述主进气管上设有横置的主燃气喷出孔,有利于燃气与空气的充分混合;(二)由于所述值班空气进气口设在所述值班燃气进气管的下部并置于在所述底腔内,有利于新鲜空气的进入与混合;(三)由于在所述主燃气、空气混合腔内安装有所述扰流器,可以使燃气与空气的混合气进一步分散与混合;(四)在所述主燃烧器外壳和主燃烧器内环之间设有主燃气、空气预热混合腔,有助于燃气、空气混合器的预热与充分燃烧;(五)所述值班燃烧器设在主燃烧器内环中间并在其外侧设有所述值班燃烧器护罩,可以保证其燃烧不受气流扰动的干扰,不易熄火,保证安全性;(六)由于所述燃烧孔设置有角度,可以实现火焰旋转与重叠,从而降低火焰高度,提高火焰温度并防止烧损燃烧器内环,提高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燃烧孔底平面夹角状态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燃烧孔圆心连线夹角状态图;
图4是本发明扰流器示意图。
图中:
1、底腔;2、进风口;3、主燃气进气管;31、主燃气喷出孔;
4、值班燃气进气管;41、值班空气进口;42、值班燃气;
43、值班燃烧器紧固器;44、值班燃烧器;5、主燃气;
51、主燃气、空气混合腔;
52、扰流器;521、叶板;522、过气腔;6、主燃烧器外壳;
53、主燃气、空气预热混合腔;
523、值班燃气、空气混合气导管孔;7、主燃烧器内环;
71、主燃烧器外壳与主燃烧器内环配合环口;72、燃烧孔;
8、值班燃烧器护罩。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越昊燃气有限公司;,未经天津越昊燃气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3631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