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蒸压釜尾气回收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310622688.2 | 申请日: | 2013-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0629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9 |
发明(设计)人: | 胡扬明;胡文琦;唐国新;胡文进 | 申请(专利权)人: | 胡扬明 |
主分类号: | B01J3/00 | 分类号: | B01J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33000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蒸压釜 尾气 回收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尾气回收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蒸压釜尾气回收系统。
背景技术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是用钙质材料(水泥、石灰等)和硅质材料(砂子、煤粉灰、矿渣等)的配料中加入铝粉作加气剂,经加水搅拌、浇注成型、发气膨胀、静养切割,再经高压蒸汽养护而成的多孔硅酸盐砌块。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的重量是同等体积粘土砖的三分之一,其保温性能是粘土砖的3-4倍,隔音性能是粘土砖的2倍,抗渗性能是粘土砖的一倍以上,耐火性能是钢筋混凝土的6-8倍,它施工性能优良,能够像木材一样加工。在建筑填充材料应用方面,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蒸压釜在完成砌块蒸压后,釜内气压一般保持在1.0Mpa左右,釜内蒸气是靠燃煤产生,燃烧100KG煤,釜内气压提升还不到0.1Mpa。为了节约能源,不少企业都使用联管在蒸压釜之间倒气,将部分高压蒸气倒换到其他空的蒸压釜内,两个蒸压釜倒气达到平衡后,两个蒸压釜内气压均为0.5Mpa左右。为了再次进行进行蒸压作业,其中一个蒸压釜需要排空,有一半的蒸气白白浪费,而且釜内气体刺激性很强,CO2含量大,排空的噪音也很大;再次燃煤重新将釜内压力提高至1.0Mpa,需额外消耗近半吨煤,按1吨煤800元计算,每釜浪费400元,一个年产10万立方米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的工厂,按生产3000釜计算,燃煤上的浪费就高达120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蒸压釜尾气回收系统,以改善现有蒸压釜高压蒸汽浪费严重、能源消耗多、生产成本高、噪音及空气污染大等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蒸压釜尾气回收系统,包括多个气缸和多个蒸压釜,所述蒸压釜包括釜体,釜体上设有进气口、排气口,釜体端部设有釜盖;所述气缸包括第一主气缸、第二主气缸和第一回收气缸、第二回收气缸;
所述第一主气缸上设有锅炉送气管和蒸压釜送气总管,锅炉送气管通过管道与锅炉连接;所述第二主气缸上设有多个蒸压釜送气管、锅炉高压气管,锅炉高压气管通过管道与第一主气缸上的蒸压釜送气总管连接,蒸压釜送气管通过管道分别与蒸压釜进气口连接;
所述第一回收气缸上设有多个蒸压釜回收气管和回收总管,蒸压釜回收气管通过管道与蒸压釜的排气口连接;所述第二回收气缸上设有多个回收气倒气支管和回收气倒气总管,回收气倒气总管通过管道与第一回收气缸上的回收总管连接,第二回收气缸上的回收气倒气支管通过管道与蒸压釜进气口连接;
所述锅炉送气管、蒸压釜送气总管、蒸压釜釜盖送气管、静养室加热气管、蒸压釜送气管、锅炉高压气管、蒸压釜回收气管、回收总管、回收气倒气支管和回收气倒气总管上均设有阀门。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主气缸上还设有蒸压釜釜盖送气管、备用送气口和静养室加热气管,蒸压釜釜盖送气管与蒸压釜的釜盖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气缸上均设有压力表。
本发明通过合理的设置多个气缸和多个蒸压釜,来对蒸压釜内的高压气体进行梯次倒气回收,一般可以将气压降到0.2MPa以下,这样蒸压釜在开启的时候损失的气体会大大降低,污染也大大减少,气缸内的压力气体能再次倒入蒸压釜内,便于后续加工,每釜可节省约300KG燃煤,按年产10万立方米混凝土砌块计算,一年可节约燃料购置费60万以上,大大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蒸压釜的机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右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蒸压釜的机构示意图,图3是图2的右视图。
由图可知,该蒸压釜尾气回收系统,包括多个气缸(A、B、C、D)、多个蒸压釜(E1、E2、E3…)和锅炉A6等。以蒸压釜E1为例,蒸压釜E1包括釜体E11,釜体E12上设有进气口E12、排气口E13,釜体E1端部设有釜盖E14。
气缸包括第一主气缸A、第二主气缸C和第一回收气缸D、第二回收气缸B。第一主气缸A上设有锅炉送气管A1、蒸压釜送气总管A2、蒸压釜釜盖送气管A3、备用送气口A4和静养室加热气管A5,蒸压釜釜盖送气管A3通过管道与蒸压釜釜盖连接。锅炉送气管A1通过管道与锅炉A6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胡扬明,未经胡扬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2268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