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从马尾藻中提取海藻酸钠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310621839.2 | 申请日: | 2013-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136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05 |
发明(设计)人: | 陈宏;刘晶营;时慧;李朋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海之林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B37/04 | 分类号: | C08B37/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000 山东省青岛***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马尾藻 提取 海藻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海洋生物提取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从马尾藻中提取海藻酸钠的方法。
背景技术
海藻酸钠早在1938就已收入美国药典。海藻酸在1963年收入英国药典。海藻酸不溶于水,但放入水中会膨胀。因此,传统上,海藻酸钠用作片剂的粘合剂,而海藻酸用作速释片的崩解剂。然而,海藻酸钠对片剂性质的影响取决于处方中放入的量,并且在有些情况下,海藻酸钠可促进片剂的崩解。海藻酸钠可以在制粒的过程中加入,而不是在制粒后以粉末的形式加入,这样制作过程更简单。与使用淀粉相比,所制的成片机械强度更大。
海藻酸钠也用于悬浮液、凝胶和以脂肪和油类为基质的浓缩乳剂的生产中。海藻酸钠用于一些液体药物中,可增强粘性,改善固体的悬浮。藻酸丙二醇酯可改善乳剂的稳定性。控释药物传输系统在卫生保健中占很重要的地位。水溶性药物微粒从胶状介质中分离前的时间要最小化以确保载药量最大。然而,这对水不溶性药物并不重要。他们发现药物的释放与所用药物的溶解性有关。
马尾藻是热带及温带多年生藻类, 资源丰富, 目前大多处于自生自灭状态。我国海藻酸钠工业生产的主要原料为人工养殖的海带和广东沿海生长的马尾藻,目前工业提取海藻酸钠粘度普遍较低。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马尾藻为原料, 采用离子交换法生产海藻酸钠的方法。
本发明一种从马尾藻中提取海藻酸的方法,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浸泡,用0. 1 mol/ L HCl将洗净晾干的马尾藻侵泡2~4h;
(2)消化,在70~80 ℃条件下将上述浸泡好的马尾藻在1. 5 %的Na2CO3消化4~5 h;
(3)钙析,将HCl 加进CaCl2 溶液中,HCl 加入总量占原料的11 %, 以保证钙析时胶液pH 值为6. 0~7. 0,每升胶液加入25 ml 10 % CaCl2 溶液;
(4) 离子交换将海藻酸钙凝胶投入6 倍体积的NaCl 溶液中,常温搅拌60 min, 滤出NaCl 溶液, 即完成第一次交换;重复上述过程5~6 次即可;废NaCl 溶液可再生重复使用;所得海藻酸钠经H2O2 漂白、干燥后即为成品。
从马尾藻提取的海藻酸钠, 其L-古罗糖醛酸的含量较高, 具有特殊的空间结构。对重金属和放射性元素结合力较强, 具有更好的保健功能。经动物实验表明, 对恶性肿瘤抑瘤率大于30 %。高粘度的海藻酸钠除增稠性好以外, 还有凝胶强度高、成膜性、成丝性好等特点, 可望开发出新用途的产品, 如止血纱布、食用薄膜等。
本发明使用离子交换法, 以马尾藻作原料生产高粘度的海藻酸钠, 产率为23. 7%, 产品粘度大于1 300 mPa·s。应用于工业生产, 预计可产生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从马尾藻中提取海藻酸的方法,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浸泡,用0. 1 mol/ L HCl将洗净晾干的马尾藻侵泡4h;
(2)消化,在80 ℃条件下将上述浸泡好的马尾藻在1. 5 %的Na2CO3消化5 h,
(3)钙析,将HCl 加进CaCl2 溶液中, HCl 加入总量占原料的11 %, 以保证钙析时胶液pH 值为7. 0,每升胶液加入25 ml 10 % CaCl2 溶液,
(4) 离子交换将海藻酸钙凝胶投入6 倍体积的NaCl 溶液中, 常温搅拌60 min, 滤出NaCl 溶液, 即完成第一次交换;重复上述过程6 次即可。废NaCl 溶液可再生重复使用;所得海藻酸钠经H2O2 漂白、干燥后即为成品。
本发明的海藻酸钠产率为23. 7%, 产品粘度大于1 300 mPa·s。
实施例2
一种从马尾藻中提取海藻酸的方法,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浸泡,用0. 1 mol/ L HCl将洗净晾干的马尾藻侵泡2h;
(2)消化,在70 ℃条件下将上述浸泡好的马尾藻在1. 5 %的Na2CO3消化5 h,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海之林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未经青岛海之林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2183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