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井下逆时偏移成像识别隐蔽储层的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10601138.2 | 申请日: | 2013-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585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30 |
发明(设计)人: | 李宁;郭宏伟;王兵;武宏亮;肖承文;张宫;冯庆付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9/00 | 分类号: | E21B4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任默闻 |
地址: | 10000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井下 偏移 成像 识别 隐蔽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碳酸盐岩岩溶型储层的识别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井下逆时偏移成像识别隐蔽储层的方法及装置,可以识别出隐蔽储层,刻画出油气藏的深度范围和储层在井径方向上到井壁的距离。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测井技术是一种井下油气勘探的重要手段,是在井下使用反应声、电、磁和放射性等物理性质的仪器测量地层的各种物理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按各自的物理原理和它们之间互相联系进行数据处理和解释,识别出井下储层发育部位,并进一步定量计算或者定性判别储层岩石的孔隙度、饱和度、渗透率、流体性质及其分布等。
近年来,随着油气田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国内多数油田主体部位已进入高成熟勘探阶段,勘探对象陆续由构造油气藏转向岩性与地层等隐蔽油气藏。该类储层岩性横向变化快、非均质性极强,基质孔隙度普遍较低,裂缝孔洞型及未全充填的洞穴型缝洞储层产量较高,而纯裂缝型储层及孔洞型储层一般为干层或产量偏低。且在油田现场实际试油过程中经常发现:井壁缝洞发育并不代表井旁缝洞发育;相反,井壁缝洞不发育也不代表井旁缝洞一定不发育,这就给井下隐蔽储层的准确识别带来了极大困难。因此,勘探家们越来越希望能够了解距井眼较远范围内的地层展布或裂缝、孔洞等的分布情况。然而,不得不面临的问题是现有的裂缝、孔洞识别测井技术方法探测深度太浅,如声成像测井只是探测井壁裂缝,电成像测井探测深度也只有3cm,XMAC测井也只能定性给出近井壁3m以内裂缝发育情况,难以了解储层横向变化或井壁裂缝向外延伸发育情况,其结果往往导致在该类储层中测井评价结果常与试油结果发生矛盾。
通过文献调研发现,以往在对这类隐蔽储层识别时,利用井震结合技术在识别井旁隐蔽储层方面发挥了一些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很大的主观性和多解性。因为受地震分辨率的限制,这种方法给出的只能是较大范围地层构造的粗线条图像,其对深部地层的分辨率严重不足,难以描述小型地质构造和储层精细变化。针对这种情况,目前的远探测声波测井仪能够对井眼周围3到10m范围以内的地层界面、裂缝或断层构造进行成像分析,在分辨率及探测深度方面填补了测井与地震之间的空白,为井旁隐蔽储层的识别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虽然远探测声波测井仪能够有效地提升探测深度,但是由于其处理解释系统采用的是传统的叠后时间偏移处理方法,实际应用中还存在较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成像结果存在大量噪声干扰,其成像结果分辨率较低;2)成像精度低,看不清井壁外地层构造形态,多解性强;3)解释处理复杂,主观性强,这些问题使得该技术在井旁隐蔽储层的识别应用中受到很大限制,因此如何识别井旁隐蔽缝洞储层发育情况是目前油气勘探开发中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井下逆时偏移成像识别隐蔽储层的方法及装置。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井下逆时偏移成像识别隐蔽储层的方法,包括:获取远探测声波测井资料以及与之相关的常规及电成像测井资料;对所述远探测声波测井资料进行预处理,并提取纵、横波时差信息;利用多尺度相关对比方法在所述远探测声波测井资料中提取反射波信息;根据所述纵、横波时差信息以及反射波信息,利用地震叠前逆时偏移算法,生成逆时偏移成像结果;根据所述的逆时偏移成像结果,结合所述常规及电成像测井资料,确定所述隐蔽储层所在层位及深度。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井下逆时偏移成像识别隐蔽储层的装置,包括:测井资料获取单元,用于获取远探测声波测井资料以及与之相关的常规及电成像测井资料;预处理单元,用于对所述远探测声波测井资料进行预处理,并提取纵、横波时差信息;反射波信息提取单元,用于利用多尺度相关对比方法在所述远探测声波测井资料中提取反射波信息;逆时偏移成像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纵、横波时差信息以及反射波信息,利用地震叠前逆时偏移算法,生成逆时偏移成像结果;隐蔽储层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的逆时偏移成像结果,结合所述常规及电成像测井资料,确定所述隐蔽储层所在层位及深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0113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