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的双蓄热竖式金属镁冶炼还原炉真空智能控制系统与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310594586.4 | 申请日: | 2013-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577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05 |
发明(设计)人: | 李军;杨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夏鹏程致远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7D19/00 | 分类号: | F27D19/00;F27D2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50000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 | 国省代码: | 宁夏;6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蓄热 金属镁 冶炼 还原 真空 智能 控制系统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的双蓄热竖式金属镁冶炼还原炉真空智能控制系统与装置,属于冶金自动化控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金属镁冶炼生产在我国出现一种新型的双蓄热竖式金属镁冶炼还原炉,炉体采用双蓄热式还原炉,金属镁冶炼必须在1-5pa的生于压力下才会发生还原反应。而真空系统由真空管路、阀门、真空机组(预抽泵及主机泵)真空过滤装置及真空测试仪等组成,因此真空管系统组成件的质量与装配水平是决定系统真空度的关键条件。如果真空系统发生泄露则无法保证金属镁的还原反应。
在实际生产中,前期真空速度非常重要,迅速排除H2O、CO2,减少H2O和CO2对硅铁的氧化。要求真空工一要维护好射流泵,使射流泵保持最佳性能,二要在封罐后迅速排查泄漏点,切不可等到按规定时间真空不达标才开始排查;最终真空度理论上越高越好,实践中要达到的目的13.3Pa以上,避免过程中真空波动。而检查漏泄点的方法只是人工听声音,较强地依赖经验和真空工的业务素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提供一种能够自动、安全、及时清运高温还原渣的输送系统。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的双蓄热竖式金属镁冶炼还原炉真空智能控制系统与装置,系统包括工业计算机1、PLC可编程控制器2、真空检漏仪3、高频变压器4、电火花报警器5、数显真空压力表6、电动真空调节阀门7、连接线缆8、PLC程序9组成,其特征在于一种新型的双蓄热竖式金属镁冶炼还原炉真空智能控制系统与装置通过真空检漏仪3将检测到的泄露真空产生电火花,由电火花报警器发出声光报警,并反馈到PLC程序7中,进行对电动真空调节阀门7的开闭动作控制。所述的真空检漏仪3的量程范围为0-14pa。所述的高频变压器4用于将220V交流电压升高到2500V或3000V。所述的电火花报警器5与真空检漏仪3安装在一个容器中,用于检测高压电火花。所述的电动真空调节阀门7安装在真空主管路与支管路之间。
本发明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1、检测精准、可靠;
2、实现了还原炉真空系统真空泄露的在线监测。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新型的双蓄热竖式金属镁冶炼还原炉真空智能控制系统与装置主视图结构图:
1-工业计算机 2-PLC可编程控制器 3-真空检漏仪 4-高频变压器 5-电火花报警器 6-数显真空压力表 7-电动真空调节阀门 8-连接线缆 9-PLC程序。
具体实施方式说明
下面结合图1讲述实施例:
实施例1一种新型的双蓄热竖式金属镁冶炼还原炉真空智能控制系统与装置组成及各部件的作用:
系统包括工业计算机1、PLC可编程控制器2、真空检漏仪3、高频变压器4、电火花报警器5、数显真空压力表6、电动真空调节阀门7、连接线缆8、PLC程序9组成,其特征在于一种新型的双蓄热竖式金属镁冶炼还原炉真空智能控制系统与装置通过真空检漏仪3将检测到的泄露真空产生电火花,由电火花报警器发出声光报警,并反馈到PLC程序7中,进行对电动真空调节阀门7的开闭动作控制。所述的真空检漏仪3的量程范围为0-14pa。高频变压器4用于将220V交流电压升高到2500V或3000V。电火花报警器5与真空检漏仪3安装在一个容器中,用于检测高压电火花。电动真空调节阀门7安装在真空主管路与支管路之间。
实施例2一种新型的双蓄热竖式金属镁冶炼还原炉真空智能控制系统与装置的工作原理:
真空检测仪3利用高频变压器4将220V交流电压升高到2500V或3000V,使发射器两电极间发生火花放电,产生高频电流,并将高频电流馈送至串联的谐振电路中,再经高频变压器升压至180~210KV,最后在尖端电极上放射出强力火花。此时电火花报警器5检测到火花后即发出声光报警,实现还原炉真空系统的在线监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夏鹏程致远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宁夏鹏程致远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9458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