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对地源热泵地埋管系统的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90643.1 | 申请日: | 2013-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164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05 |
发明(设计)人: | 赵书杰;陈新虎;谢学军;顾莉莉;张金荣;汪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科技学院 |
主分类号: | G01N25/20 | 分类号: | G01N25/20;G01N3/12;G01B13/14;G01M3/28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陶海锋 |
地址: | 215011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源热泵 系统 检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地源热泵地埋管系统的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地源热泵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的暖通空调技术,是国际上建筑节能领域常用的高效节能技术,在我国已有10余年的发展历史。近年来地源热泵行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快速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又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
在设计地源热泵系统的地热换热器的时候,需要知道地埋管的换热性能。确定地埋管换热的传统方法是,先钻取一个测试孔,根据取出的样本确定钻孔周围的地质构成,再将地埋管置入测试孔,并按照规定回填;最后用地埋管热响应测试装置测出每米换热系数。地源热泵系统就是根据测出的每米换热系数设计地埋管的数量和长度(深度)。例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1166615Y公开了一种地源热泵地埋管换热量测试仪,通过设置多个水箱、阀门和水泵,利用测温传感器和流量传感器可以实现对换热量的测量。但是,这类装置只能在地埋管设计施工前期或过程中进行单一项目的检测。
在地埋管施工过程中,有多种可能造成地埋管系统施工质量问题,例如,深度和回填不符合设计要求等。这些问题会造成地源热泵系统不能满足负荷设计要求。
然而,现有技术中,还没有任何测试装置能实现对地源热泵地埋管系统的施工质量进行检测。由于缺少必要的施工质量检测手段,为保证地源热泵系统的负荷,地源热泵的设计余量不断加大,从而加大初期投资,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对地源热泵地埋管系统的检测装置,以检测地埋管的水压性能、测量地埋管的深度和测试地埋管夏季排热量和冬季吸热量。
为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对地源热泵地埋管系统的检测装置,包括水箱、循环水泵和设置于管道两端用于连接地埋管的地埋管接口,它们依次连接构成水循环支路,所述地埋管接口包括进水口和回水口,该装置还包括冷热源、外接连接管路、增压泵和测量水箱,所述冷热源一端与水箱连接,另一端与水循环支路的地埋管回水管路连接,所述外接连接管路一侧接在水循环支路的地埋管接口的进水口处,所述增压泵和测量水箱接在外接连接管路上。
上述装置中:所述水箱带有温控加热器。
上述装置中:所述外接连接管路包括阀门和压力传感器。
上述装置中:所述水箱和所述地埋管系统回水口之间设有第一阀门、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窥窗口、排气口、排污和第二阀门,所述冷热源与第二阀门并联设置。
上述装置中:所述水箱和循环水泵之间设有阀门。
上述装置中:所述循环水泵和所述地埋管系统进水口之间设有流量计、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两端分别设置有阀门。
上述装置中:所述冷热源两端分别设有阀门。
采用上述装置测量地埋管深度的方法是,在外接连接管路上连接测量水箱,打开外接连接管路上的阀门、连通窥窗口的阀门和排气口,关断其它阀门,使测量水箱处于整个系统的最高点。此时,地埋管内无水。打开测量水箱的电磁阀,测量水箱向地埋管内放水,当测量标记到达窥窗口时立即关闭测量水箱的电磁阀。检测控制系统自动测量水箱的起始和终止液位V1和V2,已知地面部分管路的长度L0和地埋管的内径,就可计算出地埋管的深度H,此计算由检测控制系统自动完成。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1.本发明整合了多种对地埋管系统的检测手段,不仅可以测量地埋管的深度,还可以检测地埋管的水压,还可以检测地埋管的夏季排热量和冬季吸热量。
2.本发明装置不仅可以测量单一地埋管系统的施工质量,还可以检测多个地埋管系统的施工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装置图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科技学院,未经苏州科技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9064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