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SCR脱硝催化剂再生及再生前后活性测试的复合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82947.3 | 申请日: | 2013-1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389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9 |
发明(设计)人: | 赵宁;李丽;汤龙华;盘思伟;韦正乐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J38/48 | 分类号: | B01J38/48;G01N33/00 |
代理公司: | 广州知友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4 | 代理人: | 周克佑 |
地址: | 51008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scr 催化剂 再生 前后 活性 测试 复合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SCR脱硝催化剂再生及再生前后活性测试的复合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近几年来国家加大了对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控制力度,烟气脱硝成为继除尘、脱硫之后又一排放控制重点。根据最新的国家标准GB13223-2011《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自2014年7月1日起,大部分现有火力发电锅炉的氮氧化物排放浓度将执行100mg/Nm3的限值。为了满足新形势下的氮氧化物排放要求,近两年来大量燃煤机组开始了烟气脱硝工程的改造,其中大多数选用的是脱硝效率高、工艺更为成熟的选择性催化还原(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SCR)烟气脱硝技术。
SCR脱硝技术的核心在于SCR脱硝催化剂,在SCR脱硝系统实际运行过程中,催化剂的活性会下降,随着催化剂的活性下降,整个脱硝系统的性能也逐渐下降。当催化剂活性下降到一定阈值时,必须进行更换处理。对于失活的催化剂而言,最佳的处理方式是进行再生处理,再生后催化剂的活性可一定程度地恢复,从而实现了失活催化剂的再利用,而且避免了催化剂带来的二次污染,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
催化剂再生的一般过程为:首先,取样测试催化剂的活性,并通过化学分析表征手段确定催化剂失活的主要原因及再生的可行性;其次,根据催化剂失活原因,选择再生方法并配制催化剂再生液对其进行实际再生;最后,对再生后催化剂进行活性测试,验证再生是否达到预期效果。目前,SCR催化剂的再生方法主要有:水洗再生、酸洗再生、热处理再生等。根据催化剂的失活原因不同,所选用的再生方法也不同。一般情况下,由于催化剂的失活原因较为复杂,往往需要多种再生方法复合选用,以使实现催化剂活性的最大程度恢复。
公开号为CN102114422A的发明专利提出了一种SCR催化剂可实现脱硝反应与再生的装置及工艺,该发明将SCR催化剂再生反应装置与SCR催化剂脱硝反应装置融合为一个反应装置,实现了SCR催化剂同时脱硝与再生。再生过程包括空气吹扫、酸洗除碱、干燥焙烧、主剂补充等步骤,再生后催化剂可继续用于脱硝反应,但该发明专利对再生后催化剂的活性测试并未涉及。
公开号为CN102103047A的发明专利提出了一种用于烟气脱硝催化剂活性检测的方法和装置,该方法精确控制模拟烟气的主要组份,模拟烟气进入装有待测催化剂的反应器后完成脱硝反应过程,通过烟气分析仪检测反应器前后烟气NO浓度变化情况,从而得到催化剂的活性。该装置系统简单,参数控制精确,但是该方案所测试催化剂模块要求小于500cm3,难以满足对SCR催化剂单体模块的测试需求。
现有技术中,尚未发现有能同时进行SCR脱硝催化剂再生及再生前后活性测试的复合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提供一种用于SCR脱硝催化剂再生及再生前后活性测试的复合装置,本装置有效地简化了催化剂的再生过程,便于对实际再生效果的验证与评价。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SCR脱硝催化剂再生及再生前后活性测试的复合装置,包括活性测试系统和再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活性测试系统和再生系统共用一立式反应炉1;
所述的活性测试系统包括立式反应炉1,立式反应炉1的进/出口各设有一套气体分析仪;
所述的再生系统包括压缩空气储罐12、循环池14、循环泵13、三通转接阀11、清洗喷嘴17、隔灰板19、集灰槽20,所述的压缩空气储罐12的压缩空气、以及由循环泵13泵出循环池14的再生液分别输送至三通转接阀11后,再经布置于活性测试系统的反应炉1内腔的上方的清洗喷嘴17对反应炉内失活催化剂进行吹扫和喷淋清洗;隔灰板19布置于反应炉内腔的下方,用于吹扫过程对底部管路的隔断,防治管路堵塞,集灰槽20布置于隔灰板的两侧,用于收集吹扫过程产生的积灰,集灰槽20的出口通向循环池1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未经广东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8294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背光控制电路、电子装置及显示面板驱动方法
- 下一篇:显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