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机械键盘用音频控制背光电路在审
申请号: | 201310581401.6 | 申请日: | 2013-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613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27 |
发明(设计)人: | 许世昌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缤果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B37/02 | 分类号: | H05B37/02 |
代理公司: | 无 | 代理人: | 无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械 键盘 音频 控制 背光 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械键盘用背光电路,尤其涉及一种机械键盘用音频控制背光电路。
背景技术
随着机械键盘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机械键盘采用了背光灯作为装饰,目前的机械键盘采用的背光灯闪烁模式较为单一,不能与外界发出的声音互动,难以满足人们对差异化背光效果的追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机械键盘用音频控制背光电路。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本发明机械键盘用音频控制背光电路,包括直流电源、单极开关、第一电阻至第八电阻、第一发光二极管至第三发光二极管、第一晶闸管至第三晶闸管、第一电容至第四电容、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驻极体话筒、电位器和音频控制器,所述直流电源的正极与所述单极开关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单极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三发光二极管的正极、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的正极、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的正极、所述音频控制器的电源正极端、所述电位器的第一端、所述电位器的滑动端、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发光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三晶闸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二晶闸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一晶闸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三晶闸管的门极与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晶闸管的门极与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晶闸管的门极与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音频控制器的第三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音频控制器的第二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音频控制器的第一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电位器的第二端和所述音频控制器的外接阻容端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分别与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音频控制器的音频调制电压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和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和所述驻极体话筒的第一端连接,所述驻极体话筒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所述音频控制器的电源负极端、所述第一晶闸管的负极、所述第二晶闸管的负极、所述第三晶闸管的负极和所述直流电源的负极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机械键盘用音频控制背光电路,在外界的声音大小发生变化时,发光二极管的亮度相应产生变化,实现背光效果的差异化,整个电路结构较为简单,生产成本低廉,在市场中具备竞争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机械键盘用音频控制背光电路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机械键盘用音频控制背光电路,包括直流电源E、单极开关K、第一电阻R1至第八电阻R8、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至第三发光二极管LED3、第一晶闸管VS1至第三晶闸管VS3、第一电容C1至第四电容C4、第一三极管VT1、第二三极管VT2、驻极体话筒BM、电位器RP和音频控制器IC,直流电源E的正极与单极开关K的第一端连接,单极开关K的第二端与第八电阻R8的第一端连接,第八电阻R8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三发光二极管LED3的正极、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的正极、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的正极、音频控制器IC的电源正极端、电位器RP的第一端、电位器RP的滑动端、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第二三极管VT2的集电极、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和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连接,第三发光二极管LED3的负极与第三晶闸管VS3的正极连接,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的负极与第二晶闸管VS2的正极连接,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的负极与第一晶闸管VS1的正极连接,第三晶闸管VS3的门极与第七电阻R7的第一端连接,第二晶闸管VS2的门极与第六电阻R6的第一端连接,第一晶闸管VS1的门极与第五电阻R5的第一端连接,第七电阻R7的第二端与音频控制器IC的第三信号输出端连接,第六电阻R6的第二端与音频控制器IC的第二信号输出端连接,第五电阻R5的第二端与音频控制器IC的第一信号输出端连接,第四电容C4的第二端分别与电位器RP的第二端和音频控制器IC的外接阻容端连接,第二三极管VT2的发射极分别与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和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连接,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与音频控制器IC的音频调制电压输入端连接,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和第一三极管VT1的集电极连接,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与第二三极管VT2的基极连接,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一三极管VT1的基极和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和驻极体话筒BM的第一端连接,驻极体话筒BM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一三极管VT1的发射极、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音频控制器IC的电源负极端、第一晶闸管VS1的负极、第二晶闸管VS2的负极、第三晶闸管VS3的负极和直流电源E的负极连接。音频控制器IC选用LC181型音频控制集成电路。驻极体话筒BM将拾取到的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经第一三极管VT1和第二三极管VT2放大后经第三电容C3滤波,滤波后的电信号加至音频控制器IC的音频调制电压输入端,音频控制器IC将接收到的电信号进行压控调制,音频控制器IC的信号输出端根据接收到的电信号控制晶闸管的导通角,发光二极管跟随着外界声音的大小产生相应的明亮度变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缤果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成都缤果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8140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