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PAD技术的智能挂钟无效
申请号: | 201310574209.4 | 申请日: | 2013-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0528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26 |
发明(设计)人: | 沈紫辉;欧阳小星;徐翔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光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4G9/06 | 分类号: | G04G9/06;G04G9/12;G04R20/26;G04G21/02;G04G19/00;G04B47/00;G04B47/06;G05B19/04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凯达知识产权事务所 44256 | 代理人: | 王琦 |
地址: | 510805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pad 技术 智能 挂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挂钟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PAD技术的智能挂钟。
背景技术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智能家居的涌现,人们对生活中的挂钟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市场上大部分传统挂钟都是采用模拟方案实现的,主要由电池、物理机芯、表盘、指针及刻度组成,通常装有一颗或两颗1.5V的5号电池,电池的电量推动挂钟内的物理机芯运转,机芯带动指针,从而在表盘指示时间刻度。但由于这种装置受硬件条件限制,功能单一,可靠性差,跟当今的智能家居环境很不匹配,已无法满足民众对多元化生活的需求。
而且,随着平板电脑(PAD)技术已日臻成熟,其价格也已趋于平民化,迅速抢占着市场,在大众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是其它产品所不能替代的。如何更大地发挥PAD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作用,将PAD技术的智能性应用于挂钟领域,对于目前来说还是一个空白,亟需寻求一种解决办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PAD技术的智能挂钟,其具有信息共享、媒体播放、监控防盗等功能。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基于PAD技术的智能挂钟,包括:主控制模块及分别与主控制模块连接的无线模块和外设模块;
外设模块用于设置挂钟信息并显示相应信息;
无线模块用于传输移动终端信号指令到主控制模块;
主控制模块用于对无线模块发送过来的信号指令进行解析处理,并将处理结果通过无线模块发送到移动终端,实现挂钟与移动终端的通信。
进一步优选地,还包括与所述主控制模块连接的传感器模块,
所述传感器模块用于采集外界数据,并将数据发送给主控制模块进行处理。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主控制模块包括CPU控制模块、无线模块接口及外设接口,
CPU控制模块通过无线模块接口与所述无线模块建立通信连接;
CPU控制模块通过外设接口与所述外设模块建立通信连接,用于对接收的信号指令进行解析处理。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主控制模块还包括传感器接口,所述CPU控制模块通过传感器接口与传感器模块建立通信。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无线模块包括WIFI模块和蓝牙模块,支持IEEE802.11b/g/n协议。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CPU控制模块包括:控制子系统、ARM子系统及外设接口,其中外设接口主要包括DMA、音频接、串行接口、LCD显示控制接口、通用并行接口或内存接口。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移动终端为支持Android、苹果IOS和Linux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或手提电脑的终端设备。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外设模块包含LCD显示屏、触摸屏、多媒体处理模块、红外摄像头及电源系统;
LCD显示屏用于显示挂钟、温度、电子相框图片信息;
触摸屏用于用户通过触摸屏设置所需功能;
多媒体处理模块包含音视频的编解码及麦克风,用于在室内播放音乐或电子铃声;
红外摄像头用于对整个室内环境进行实时拍摄图像,然后通过无线模块将图像数据传送到监控主机进行实时监控;
电源系统用于连接到外部的电源输入,通过DC/AC转换成系统需要的电源,提供电源供应。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电源系统还用于在检测到外部供电系统突然中断时,立即启动LCD显示屏及背光灯进行应急照明。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传感器模块用于采集外界数据,包括温度传感器、光传感器、红外传感器和超声波传感器;
温度传感器用于实时采集室内气温传送给CPU控制模块进行处理;
光传感器用于探测室内光亮程度,自动根据检测数据调整挂钟的显示模式;
红外传感器或超声波传感器用于探测室内一定范围距离内是否有人体在活动,当探测到有人体活动时,整个智能挂钟系统正常运行,LCD显示屏正常点亮;当没有人体活动时,LCD显示屏幕逐渐变暗,最终黑屏,整个系统进入休眠待机状态,节省整体功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光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国光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7420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汽车驾驶机器人系统的模糊神经网络控制方法
- 下一篇:一种心律失常运动诱发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