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合物驱后变流线调整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66331.7 | 申请日: | 2013-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4502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23 |
发明(设计)人: | 黄迎松;贾俊山;吕远;刘志宏;曹绪龙;张以根;杨仁金;王宁;柳世成;刘丽杰;曾显香;元福卿;单联涛;姚惠利;刘海成;李文华;张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6F17/50 | 分类号: | G06F17/50 |
代理公司: | 济南日新专利代理事务所 37224 | 代理人: | 崔晓艳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聚合物 驱后变 流线 调整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高渗特高含水期油藏变流线调整,特别是涉及聚合物驱后续水驱特高含水期、采用一种规则的高密度井网长期开发的油藏的变流线调整方法。
背景技术
在油田开发中,聚合物驱后续水驱阶段处于高含水、高可采储量采出程度、高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开发阶段。聚合物驱后,采收率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剩余油饱和度在油井排、井排间、水井排区域差距变得更大,剩余油饱和度在分流线远大于主流线。主流线区域经过长期优势渗流冲刷,该区域渗流通道优势较大,无效水循环不断加重,导致油层水淹严重,采油井含水高,调整难度大,常规作业措施效果差,现井网条件下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十分困难。必须要加强井网调整,改变液流方向,以提高波及体积来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但规则的高密度井网后续水驱单元均未采取过大的井网调整,无经验可循,为此我们发明了一种聚合物驱后变流线调整方法,解决了以上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很好的实用性和效果,能够有效提高聚合物驱后特高含水期老油田的采收率,大幅度的增加老油田的累积产油量的聚合物驱后变流线调整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如下技术措施来实现:聚合物驱后变流线调整方法,该聚合物驱后变流线调整方法包括:步骤1,进行精细油藏地质研究,建立精细油藏三维地质模型;步骤2,建立数值模拟模型;步骤3,进行剩余油饱和度分布规律研究;步骤4,进行层系细分的可行性分析;步骤5,设计变流线井网调整方案;以及步骤6,进行指标预测并进行经济评价,选择最优方案。
本发明的目的还可通过如下技术措施来实现:
在步骤1中,该精细油藏地质研究包括地层对比、构造、储层、沉积相、油水系统、温压系统。
在步骤1中,结合精细油藏地质研究,建立起精细表征层内夹层、描述储层物性的精细油藏三维地质模型。
在步骤2中,在精细油藏三维地质模型基础上,加入动态模型、流体模型后,建立数值模拟模型,进行历史拟合。
在步骤3中,利用油水井动态资料、测井资料、动态监测资料、检查井资料、数值模拟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油藏工程方法,研究平面、层间、层内剩余油分布规律。
在步骤4中,从储量、厚度、渗透率、剩余油分布情况、隔夹层发育情况分析研究区块儿是否具备层系细分的条件,以及如何细分层系。
在设计层系细分方案时,权衡减缓层间矛盾、更大角度变流线井网设计、拉大井距的利弊。
在步骤5中,在保证储量规模、注采对应率、单井控制储量、充分利用老井、尽量减少投资、考虑老井井况、新井位置的情况下,最大程度的转变注采流线。
在设计变流线井网调整方案时,使新的主流线最大程度影响目前的剩余油富集区,新井网能够更好的挖潜剩余油。
在设计变流线井网调整方案时,设计新的主流线远离长期被冲刷的主流线,避免受目前的大孔道影响,降低井网调整效果较差的风险性。
在设计新井井位时,保证注采对应率、更好储量控制的前提下,使新井井位处于剩余油富集区或者新的主流线驱替剩余油富集区的有利位置,取得好的初期开发效果,减短投资回收期。
在步骤6中,利用数值模拟技术,预测变流线方案的最终采收率,根据新井数、老井工作量计算投资;依据提高采收率大小、实际可操作性、投资情况、方案的优缺点比较,选择实施最优方案。
本发明中的聚合物驱后变流线调整方法,通过对油藏地质综合特征进行精细研究,建立三维地质模型,建立数值模拟模型,并进行历史拟合,采用多种手段总结剩余油分布规律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层系细分可行性研究,在确保储量控制程度、注采对应率、单井控制储量、充分利用老井、考虑老井井况、尽量减少投资、新井位置最优的情况下,最大程度的转变注采流线。在使其有利于驱替剩余油富集区的前提下,开展变流线层系井网调整方案设计,研究部署具体合理的井网形式,对各个井网部署方案进行指标预测及经济评价,优选出最佳的聚合物驱后的变流线井网调整方案。该发明开展的聚合物驱后井网调整技术研究,可以大大降低调整风险、达到较好调整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聚合物驱后变流线调整方法的一具体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一具体实例中53层曲流河沉积的沉积微相图;
图3为本发明的一具体实例中54层辫状河沉积的沉积微相图;
图4为本发明的一具体实例中55层辫状河沉积的沉积微相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6633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蚊香片
- 下一篇:一种多元耐热镁合金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