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马达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53037.2 | 申请日: | 2013-1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12270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29 |
发明(设计)人: | 柳铉洙 | 申请(专利权)人: |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K9/19 | 分类号: | H02K9/19;H02K5/2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27 | 代理人: | 潘炜,田军锋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马达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示例性方面涉及一种构造成使用冷却水执行冷却操作的马达。
背景技术
马达是一种将电能转化成机械能(转动效果)的电机并且广泛地用作动力源。在正常马达模式下,当马达通过耗费电能而产生转动效果时,产生大量的热,并且马达的效率由于马达所产生的热而大大地降低。最近,水冷护套在高功率车用马达的情况下用于将马达所产生的热快速地移除。
管道插入类型广泛用于一般的水冷马达,其中,管道插入类型包括管道,该管道构造成通过穿过产生大量热的定子或外壳的内部而传送冷却剂。然而,传统的管道插入类型存在的各种缺点在于:结构复杂;马达内侧的空间由于管道而大大地被限制;以及冷却效率很低。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示例性方面涉及提供冷却剂通道结构改进的水冷马达,该水冷马达构造成通过以二元结构形成外壳以及通过改进穿过二元结构外壳的内部的冷却剂的流动结构来提高冷却效率。
在本发明的一个一般方面,提供一种马达,该马达包括:
第一外壳,该第一外壳安装有定子和转子;
第二外壳,该第二外壳构造成在第二外壳联接至第一外壳时通过与第一外壳间隔开而形成冷却剂通道;
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该第一管道构造成通过与冷却剂通道连通而将冷却剂引入至冷却剂通道中,并且该第二管道构造成将所引入的冷却剂排出;以及
多个通道突耳,多个通道突耳构造成定位在冷却剂通道处以使冷却剂以之字形方式流动。
优选地但并非必须地,第一外壳可以包括安装有定子和转子的内壳体、以预定距离与内壳体间隔开的外壳体、以及由多个肋状构件分隔而形成的多个空间部分,多个肋状构件构造成连接内壳体与外壳体,并且第二壳体可以联接至第一壳体的下侧并且可以包括构造成在联接至第一外壳期间定位在空间部分处的通道突耳。
优选地但并非必须地,多个空间部分中的每个空间部分均可以以相等的距离间隔开。
优选地但并非必须地,多个空间部分可以沿着第一外壳的外周形成。
优选地但并非必须地,通道突耳可以以多边形形状设置。
优选地但并非必须地,通道突耳可以以等腰三角形形状设置。
优选地但并非必须地,第一外壳可以由金属材料形成。
优选地但并非必须地,冷却剂通道可以构造成使得作为形成冷却剂通道的内壳体与外壳体之间的距离的厚度(t1)可以大于内壳体与第二外壳所面向的表面的厚度(t2)。
优选地但并非必须地,冷却剂通道可以通过圆筒形插入壳体和内侧壳体形成,插入壳体布置在第一外壳上以形成冷却剂通道的内表面,内侧壳体布置在第二外壳上以形成冷却剂通道的外表面,并且通道突耳可以形成在插入壳体的外周面与内侧壳体的内周面中的任一者上。
优选地但并非必须地,通道突耳可以包括以预定距离形成在插入壳体的外周面上的第一通道突耳以及形成在内侧壳体的内周面上的第二通道突耳。
优选地但并非必须地,第一通道突耳和第二通道突耳中的每个通道突耳均可以采用互相对应的形状。
优选地但并非必须地,通道突耳可以以多边形形状设置,并且可以以等腰三角形的形状设置。
优选地但并非必须地,第一外壳可以由具有极好的散热特性的金属材料形成。
在根据本公开的马达的有利效果下,冷却剂的移动路线以之字形方式形成以便允许冷却剂以最大时间段停留在马达外壳中,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冷却马达。
另一有利的效果在于,形成马达的外壳的形状部分地改变,从而免除了通道形成构件的单独安装,从而能够缩短马达的组装过程,并且在组装期间不产生附加的费用。
还有一有利的效果在于,相对于现有技术提高了冷却效率以允许安装增加的缠绕数量的线圈,从而能够提高马达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组装的马达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2是根据本公开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第一外壳的后侧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由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形成的冷却剂通道的形状的3D(三维)视图。
图4是根据本公开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第二外壳的立体图。
图5是根据本公开的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组装的马达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6是根据本公开的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第一外壳的后侧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由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形成的冷却剂通道的形状的3D(三维)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LG伊诺特有限公司,未经LG伊诺特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5303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动工具及其运行方法
- 下一篇:发光元件及其发光阵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