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F-12纤维上浆柔化方法及上浆柔化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45544.1 | 申请日: | 2013-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03190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11 |
发明(设计)人: | 梁建英;宋建强;王宝生;冯艳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六研究院四十六所 |
主分类号: | D06M13/224 | 分类号: | D06M13/224;D06M10/02;D06B13/00;D06C19/00;D06M101/3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10010 内蒙*** | 国省代码: | 内蒙古;1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12 纤维 上浆 柔化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强高模F‑12纤维的上浆柔化方法及上浆柔化装置,上浆柔化方法,包括上浆、表面处理、软化处理和干燥工序。所述上浆工序,是将F‑12纤维输送到上浆柔化装置的上浆槽中,从而使槽中的配制浓度为0.2~2%的脂肪酸酯类浆剂在温度为20~40℃的条件下涂覆或浸润在F‑12纤维表面;所述软化处理工序,是使得F‑12纤维以折线型通过上浆槽的过程时得到软化。上浆柔化装置,由固定柔化辊1、可移动柔化辊2、导丝辊3、超声波发生器4、循环泵5、加热器6及槽体8组成。本发明克服了F‑12纤维表面惰性大、表面浸润差的缺点,改善纤维表面性能,避免纤维制品性能下降,提高纤维与树脂基体的粘结性能,提高纤维增强树脂复合材料性能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强高模F-12纤维的上浆柔化方法及上浆柔化装置。
背景技术
芳纶纤维与碳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并成为三大高性能纤维,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F-12纤维属于杂环芳纶纤维,是在对位芳纶纤维的基础上,结构中引入第三单体后通过低温缩聚而成,因此纤维性能明显优于对位芳纶,能够广泛应用于武器装备和高端民用市场。尤其用于新型复合材料的制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与其他高性能纤维相似,F-12纤维表面呈化学惰性,与基体树脂间的界面结合性能一般,影响了材料优异性能的最大发挥。目前多数化纤生产厂家都采用上浆方法欲弥补这一影响,而保证上浆稳定性与均匀性的技术一直处于不成熟阶段。为了保证F-12纤维在织造过程顺利进行,不出现起毛、断丝等现象,同时为了保证复合材料的性能,改善纤维表面性能,提高F-12增强纤维的强度发挥率,本发明提出了在制得成品纤维前对纤维进行上浆柔化处理,通过自主设计的上浆柔化装置将纤维表面处理和上浆工艺融为一体,较好地改善了纤维表面性能,使纤维在使用过程中充分发挥其性能优势,避免在纤维制品制造过程中性能下降,提高了纤维与树脂基体的粘结性能,从而提高了纤维制品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F-12纤维上浆柔化方法,以克服F-12纤维表面惰性大、表面浸润差的缺点,改善纤维表面性能,避免纤维制品性能下降,提高纤维与树脂基体的粘结性能,提高纤维增强树脂复合材料性能的问题;同时,提供F-12纤维上浆柔化装置以解决F-12纤维上浆柔化的问题。
为解决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F-12纤维的上浆柔化方法,包括上浆、表面处理、软化处理和干燥工序。
所述上浆工序,是将F-12纤维通过供丝机,以20.6~22.9m/min的速度稳定地输送到上浆柔化装置的上浆槽中,从而使槽中的配制浓度为0.2~2%的脂肪酸酯类浆剂在温度为20~40℃的条件下涂覆或浸润在F-12纤维表面;
所述表面处理工序,是在F-12纤维在上浆时,通过上浆柔化装置中的超声波发生器照射F-12纤维,以增加F-12纤维表面极性基团的含量和纤维表面粗糙度;
所述软化处理工序,是调节可移动柔化辊2的角度,使得可移动柔化辊与固定柔化辊成固定角度,从而使得F-12纤维以折线型通过上浆槽的过程时得到软化;
所述干燥工序,是F-12纤维经上浆柔化装置后进入温度为95℃~120℃的烘干机中,使得F-12纤维含水率控制在3%以下。
一般,所用的浆剂包括所有可用于芳纶纤维上浆用的脂肪酸酯类浆剂,本发明特别包括脂肪酸一元醇酯、脂肪酸双酯、脂肪酸多元醇酯、脂肪酸三羟基甲基丙酯、脂肪酸季戊四醇酯为主要成份的脂肪酸酯类浆剂。
上述的上浆柔化方法使用的上浆柔化装置,由固定柔化辊1、可移动柔化辊2、导丝辊3、超声波发生器4、循环泵5、加热器6及槽体8组成,所述槽体8的内部靠近进丝端和出丝端分别安装有导丝辊3;所述导丝辊3之间交替安装有固定柔化辊1和可移动柔化辊2,可移动柔化辊2可以根据柔化的要求,来调节角度位置;所述超声波发生器4安装在槽体8的底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六研究院四十六所,未经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六研究院四十六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4554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橡胶
- 下一篇:一种利用混合聚乙烯材料制作塑料薄膜的加工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