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采用大孔吸附树脂纯化鹿血低聚肽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310544988.3 | 申请日: | 2013-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288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20 |
发明(设计)人: | 刘毅;刘永峰;裴栋;魏鉴腾;邸多隆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7K1/22 | 分类号: | C07K1/22 |
代理公司: | 兰州中科华西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62002 | 代理人: | 方晓佳 |
地址: | 730000 甘***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采用 吸附 树脂 纯化 鹿血 低聚肽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技术纯化鹿血低聚肽的方法。
背景技术
鹿血是传统名贵中药,自古以来就是宫廷皇族、达官显贵治病健身的珍品。许多学者对鹿血的各种功能进行了研究,表明鹿血具有增强免疫、补血、延缓衰老、抗疲劳、提高性功能、益精、安神、促进代谢和创伤愈合等功能。鹿血中含有多种有效活性成分,具有很多生理功能,如超氧化物歧化酶、免疫球蛋白、血红素等。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对蛋白质的利用是将蛋白质酶解成小分子低聚肽吸收利用,而不是以前所认为的需要将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低聚肽吸收机制的最大特点是不需要消化直接吸收,不需消耗人体能量,吸收速度快,优先吸收,在人体中合成蛋白质的速率较氨基酸快。因此只需将蛋白质水解为低聚肽即可满足人类的需要。
鹿血资源的利用,现有技术大多是对鹿血原血液的直接利用,例如与酒混合配制鹿血酒,但鹿血酒往往成色不好,有絮状沉淀产生,并且蛋白质和多肽会发生变性,致使生物活性和营养成分部分或全部丧失。中国专利(102199648 A)利用木瓜酶和碱性蛋白酶依次对鹿血进行酶解后,采用膜技术纯化,获得活性肽,开拓了其在分子生物学领域的应用。但是,该专利利用膜技术,使得生产活性肽的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用大孔吸附树脂纯化鹿血低聚肽的方法。
本发明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如下:
为了拓宽鹿血资源的应用范围,使其营养成分更好地被吸收利用,据此获取高纯度低聚肽,我们利用大孔吸附树脂从鹿血中制备低聚肽的工艺方法。
采用中国专利(102199648 A)的方法对鹿血进行酶解,酶解后的上清液在大孔吸附树脂柱上按照串联吸附方式进行吸附。待吸附饱和后,用溶剂洗脱,洗脱液浓缩,干燥后得到不同纯度的低聚肽产品。
本发明以鹿血为原料,经酶解后的上清液在大孔吸附树脂柱上进行吸附,收集流出液,经酸或碱冲洗后,再用有机溶剂、水、酸或碱按照两元或多元组合溶剂洗脱树脂柱,流出液、酸或碱洗液和洗脱液分别减压浓缩,干燥后得到不同纯度的鹿血低聚肽产品。
一种采用大孔吸附树脂纯化鹿血低聚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鹿血酶解后,上清液为低聚肽产品的纯度为50%通过单根树脂柱或多根树脂柱按照串联吸附方式进行吸附,吸附后收集流出液;
B、吸附饱和后的树脂柱用1~20 BV体积浓度为1~20%的酸或质量浓度为1~20%的碱冲洗,收集酸或碱洗脱液;然后树脂柱再用1~20 BV的解吸液洗脱,流速均为1~25 BV/h;流出液、酸或碱洗脱液和解吸液经过减压浓缩回收溶剂后,经干燥后得到鹿血低聚肽。
本发明得到的鹿血低聚肽为白色或淡黄色固体粉末,纯度65~95%。
在A步骤中,所述的树脂是指中极性或极性的苯乙烯系大孔吸附树脂。
在A步骤中,大孔吸附树脂与鹿血质量比为0.5:1~10:1,树脂柱径高比为1:4~1:30,柱温为25~50℃。
在B步骤中,所述的解吸液是指第三类有机溶剂、水、食品级酸或碱按照两元或多元组合溶剂,洗脱时采用等度洗脱或梯度洗脱。
本发明的产品参照国标GB/T 22729-2008中液相色谱法进行测定。
色谱条件:
色谱柱:TSK gel G2000 SWXL 300 mm×7.8 mm或性能与此相近的同类型其它适用于测定蛋白质和多肽的凝胶柱。
流动相:乙腈:水:三氟乙酸=45:55:0.1 (v:v:v);流速:0.5 mL/min;检测波长:220 nm;参比波长:360 nm;柱温:30 oC,进样量:20 μL。
本发明与已有技术方法相比,特点在于提供了一种利用大孔吸附树脂技术从鹿血中制备低聚肽的工艺,其生产成本低、操作简单、易于实现工业化生产,制备的低聚肽纯度高、水溶性好、无腥味,可广泛应用于医药、保健品、食品、化妆品等行业。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用于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不意味着这对本发明的任何限制。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4498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利那洛肽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卡培他滨杂质乙酰缩合物的合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