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野生长鳍吻鮈陆基池塘网箱驯养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41907.4 | 申请日: | 2013-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8342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9 |
发明(设计)人: | 曲焕韬;郭文韬;刘勇;管敏;李莎;鲁雪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分类号: | A01K61/00;A01K63/04 |
代理公司: | 宜昌市三峡专利事务所 42103 | 代理人: | 成钢 |
地址: | 443100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野生 长鳍吻鮈陆基 池塘 网箱 驯养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珍稀特有鱼类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野生长鳍吻鮈陆基池塘网箱驯养方法。
背景技术
长鳍吻鮈俗称洋鱼,土耗儿,隶属于鲤科、鮈亚科、吻鮈属,属于长江中上游特有鱼类,主要分布于长江上游的干支流水系。长鳍吻鮈肉质肥嫩,味道鲜美,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然而近年来由于长江流域水质污染、大型水利工程建设以及过度捕捞等原因导致长鳍吻鮈的野生资源量急剧下降。因此,如何加强其野生资源的增殖恢复是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鱼类增殖放流是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恢复渔业资源、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和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加强资源增殖放流对恢复渔业资源,提高渔业产量和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要实现规模化的增殖放流首先要解决人工驯化养殖技术难题,然而针对野生长鳍吻鮈的驯化养殖技术尚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一种野生长鳍吻鮈陆基池塘网箱驯养方法,根据长鳍吻鮈的生物学特性构建一种适合其生长发育需求的人工驯化养殖模式,在此基础上建设规模化的人工养殖种群,为后续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提供物质保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野生长鳍吻鮈陆基池塘网箱驯养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驯养池水质培育和调控:施用液态有机肥、复合益生菌以及底质改良剂进行水质培育和调控,使得驯养池透明度控制在40-50cm,水温为20-27℃,pH 8.0-8.6,溶解氧≥5mg/L,NH3-N≤0.1mg/L,NO2-N≤0.05mg/L;
2)网箱构建:驯养网箱主体由无结节网衣和框架构成,同时在网箱一侧配备曝气造流装置,使网箱内部及周围具有水流,整个网箱悬浮固定在驯养池内;
3)搭配混养:将野生长鳍吻鮈与厚颌鲂搭配混养,其中网箱内养殖野生长鳍吻鮈,箱外套养厚颌鲂;
4)摄食驯化:采用“先诱食后驯食”的方法,即先投喂生物饵料作为其食物,待摄食情况稳定后再逐步驯化转食浮性配合饲料;在转食配合饲料阶段充分利用厚颌鲂能够主动摄食配合饲料的特点对野生鱼进行摄食诱导驯化;
通过上述步骤完成对野生长鳍吻鮈的驯养。
步骤1)中,通过构建由浮游微藻、浮游动物以及益生菌构成的稳定生态系统,降低水体透明度,营造幽暗环境,同时使水质符合长鳍吻鮈的驯养条件。
所述液态有机肥为利洋公司产品“肥水肽”;复合益生菌为利洋公司产品“利菌多”和“三环活力源”,底质改良剂为利洋公司产品“底居安”,但这些液态有机肥、复合益生菌以及底质改良剂并不是唯一的选择,其他产品只要能够调整上述驯养条件也是可行的。
所述步骤2)中通过曝气造流装置造流后的水流速度控制在0.1-0.5m/s内,具体根据长鳍吻鮈在不同阶段性腺发育对水流的需求进行调控。
进一步的,所述的驯养过程中每周需要对水体的水温、透明度、溶解氧、PH、NH3-N以及NO2-N等指标进行监测,并根据水质指标监测的实际情况及时施用复合益生菌、液态有机肥以及底质改良剂等系列药物进行水质的调控管理,使其符合相关要求。
所述网箱的无结节网衣采用聚乙烯材料制成,框架采用不锈钢材料制成,网衣和框架用尼龙扎带捆绑连接,网箱配备曝气造流装置;整个网箱通过钢丝悬浮固定在驯养池内,网箱底部距离池底为30-50cm。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网箱长:宽:高规格为1.5-2.0m:1.5-2.0m:0.8-1.0m,网孔0.5-2.0cm。
所述野生长鳍吻鮈在网箱内饲育,养殖密度为3kg/m3,网箱外池塘内养殖的厚颌鲂的养殖密度为0.5kg/ m3。
所述的厚颌鲂是人工繁殖的子二代鱼种,体长150-200mm,体重150-250g。由于厚颌鲂可以清理网箱网衣上附着的污物,同时其摄食非常活跃,能够很好的带动野生鱼摄食,提高驯食水平。
鱼苗驯养的难易程度主要由种属决定,本专利涉及的长鳍吻鮈是一种在流水环境中才能生存的底层鱼类,因此人工养殖难度比较大。从大小规格来讲,体长和体重均较小的鱼苗比成鱼更容易驯养,但受到网具的限制渔民一般很少能够捕捞到鱼苗,收购的野生鱼都是规格比较大的。驯养的野生长鳍吻鮈体长103-236mm,体重22.1-279.2g,一般采捕自金沙江宜宾江段,但鱼苗的驯养与生存的江段没有直接关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未经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4190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