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治疗乙肝的中药无效
申请号: | 201310541703.0 | 申请日: | 2013-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507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05 |
发明(设计)人: | 董承远;陈秀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董承远 |
主分类号: | A61K36/9066 | 分类号: | A61K36/9066;A61P1/16;A61P31/20;A61K35/37;A61K35/3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25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治疗 乙肝 中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乙肝的中药。
背景技术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机体后所引起的疾病。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嗜肝病毒,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并损害肝细胞,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纤维化。
乙型肝炎感染呈世界性流行,不同地区HBV感染的流行强度差异很大,据世界性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肝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HCC)。我国于2006年进行的乙型肝炎流行病毒调查结果表明,我国1-59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7.18%,5岁以下儿童的HBsAg携带率仅为0.96%,据此推算,我国现有的慢性HBV感染者约9300万人,其中有症状需要治疗的活动性乙型肝炎患者约为2000多万。对于慢性乙型肝炎,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为干扰素针剂和核苷(酸)类药物,而这类药物副作用大,容易引起其他并发症,长期使用容易耐药,给患者带来精神和经济双重压力。虽然现有的中药及中药制剂,对于改善乙肝患者临床症状和肝功能指标有一定的效果,但效果不理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乙肝的中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治疗乙肝的药物副作用大、疗程长、疗效差的缺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技术方案是:
一种治疗乙肝的中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羚羊角粉1~4克,泽兰13~17克,败酱草13~16克,土茯苓28~32克,仙人对坐草28~33克,平地木29~32克,紫丹参13~17克,酒白芍12~16克,炒白术8~12克,炒枳壳4~8克,郁金4~7克,青皮4~8克,柴胡8~12克,炒麦芽8~12克,炒山楂8~12克,鸡内金4~8克,炙甘草2~4克。
一种优化方案,所述中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羚羊角粉3克,泽兰15克,败酱草15克,土茯苓30克,仙人对坐草30克,平地木30克,紫丹参14克,酒白芍16克,炒白术11克,炒枳壳6克,郁金7克,青皮6克,柴胡11克,炒麦芽10克,炒山楂10克,鸡内金6克,炙甘草3克。
另一种优化方案,所述中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羚羊角粉4克,泽兰13克,败酱草16克,土茯苓29克,仙人对坐草31克,平地木29克,紫丹参16克,酒白芍14克,炒白术12克,炒枳壳8克,郁金7克,青皮7克,柴胡9克,炒麦芽11克,炒山楂9克,鸡内金7克,炙甘草4克。
再一种优化方案,所述中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羚羊角粉3克,泽兰14克,败酱草14克,土茯苓31克,仙人对坐草32克,平地木32克,紫丹参15克,酒白芍15克,炒白术9克,炒枳壳7克,郁金6克,青皮8克,柴胡12克,炒麦芽12克,炒山楂10克,鸡内金8克,炙甘草3克。
进一步的优化方案,所述中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羚羊角粉4克,泽兰16克,败酱草15克,土茯苓32克,仙人对坐草29克,平地木31克,紫丹参17克,酒白芍15克,炒白术10克,炒枳壳6克,郁金6克,青皮5克,柴胡10克,炒麦芽10克,炒山楂11克,鸡内金6克,炙甘草2克。
制备方法:按重量份称取各原料,加冷水高于药面浸泡1~1.5小时,大火烧开,小火煮30~45分钟,过滤去渣,得药液;煎两次,将两次的药液混合后再煮沸,小火煮4~5分钟,共煎出500ml,平均分为两份。
治疗方法:每天早晚各一次,饭后服用,每次服用一份,即一天一剂,一至三个月为一个疗程。
下面对本发明采用的各原料药的药性进行简要说明:
羚羊角粉平肝熄风、清肝明目、清热解毒;泽兰活血化瘀、行水消肿;败酱草清热解毒、凉血、消痈排脓、祛瘀止痛;土茯苓解毒、除湿;仙人对坐草散毒、消肿、止痛;平地木利湿、活血;紫丹参活血、祛瘀止痛、凉血消痈、清心除烦、养血安神;酒白芍补血柔肝、平肝止痛、敛阴收汗;炒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炒枳壳理气宽中、行滞消胀;郁金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黄;青皮疏肝破气、消积化滞;柴胡透表泄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炒麦芽行气消食、健脾开胃、退乳消胀;炒山楂健脾开胃、消食化滞、活血化痰;鸡内金消积滞、健脾胃;炙甘草益气滋阴、通阳复脉。
中医认为慢性乙肝的病位主要在肝及血脉,与脾肾密切相关,病理因素为热毒、淤血、气滞和痰湿。初期肝胆湿热、疫毒蕴积;中期肝郁脾虚、湿阻阳遏;晚期肝肾阴虚、痰瘀阻络;至肝硬化期则痰瘀水互阻、气血阴阳失调;发展至肝癌则气聚痰瘀、淤血阻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董承远,未经董承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4170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存储数据的方法
- 下一篇:播放无3D标识的3D片源的方法及触摸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