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二次回路导线拉直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38879.0 | 申请日: | 2013-1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000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26 |
发明(设计)人: | 孙博;杨绍华;佟永杰;李永勤;魏征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电网公司;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锦州供电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F1/02 | 分类号: | B21F1/02;H02G1/00 |
代理公司: | 锦州辽西专利事务所 21225 | 代理人: | 李辉 |
地址: | 10003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二次 回路 导线 拉直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二次回路导线进行布线过程中的辅助工具,特别是一种二次回路导线拉直器。
背景技术
电力设备断路器、隔离开关等都有电动操作机构,机构箱内布满了二次回路所用的导线,当设备出现二次回路故障时,通常要排查一部分导线,如果故障发生在导线上,则要更换受损导线,更换之后往往会打破原有导线的布局和走向,多次出现类似情况会使机构箱内电缆连接混乱,为查找故障造成不必要的麻烦,还有可能在接线过程中连接了错误的接点,造成设备缺相或者反转等故障,成为了破坏电力系统稳定的一种隐患。为了能避免这种现象出现,缩短故障排除时间,现场人员经常要先把导线拉直,再进行布线,而在拉直导线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一摔二拽的方式,这样的方式对导线的绝缘层有很大的损伤,还有可能造成导线断股,尤其是在气温较低的情况下,此种方法将不再可行,为冬季作业带来了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二次回路导线拉直器,显著提高检修效率,且不会对导线外部绝缘层造成损伤。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二次回路导线拉直器,其特殊之处是:它具有壳体,所述壳体由利用折页折叠闭合的上、下壳体组成,所述壳体内布置有两对位于同一垂直平面内的轧辊,每对所述轧辊由利用转轴分别固定在所述上、下壳体内的上、下轧辊组成,所述上、下轧辊周面贴合且对应设有多个线槽,所述壳体对应所述线槽位置分别设有入线口和出线口。
所述入线口呈喇叭口状,以避免导线导入过程中损伤绝缘层。
所述上、下壳体对应固定所述转轴的位置设有轴承,以保证转轴在轧辊的带动下转动,向外部输出导线。
所述转轴与轧辊采用键联接。
所述轧辊的材质为电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导线进入轧辊的线槽后,拉动出线口处的导线,采用半自动的机械形式拉直导线,其利用轧辊的压力使导线固定在槽内,再利用轧辊的滚动性能来减少摩擦力对导线绝缘层的损伤,相比于之前现场一摔二拽的施工方式有很大改善,此工具大小适中,操作简便,大大提高了检修效率,改善了检修工艺。而且减少了在布线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并使机构箱内导线走向一目了然、美观整洁,提高了安装的效率和安全性,进一步确保了电网的可靠运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沿A-A剖面图。
图中:上壳体1、下壳体2、轴承3、转轴4、轧辊5、折页6、线槽7、入线口8、出线口9。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该二次回路导线拉直器,它具有壳体,所述壳体由利用折页6折叠闭合的上、下壳体1、2组成。所述壳体内布置有两对位于同一垂直平面内的轧辊5,每对所述轧辊5由利用转轴4分别固定在所述上、下壳体1、2内的上、下轧辊组成,为保证转轴4在轧辊5的带动下转动,所述上、下壳体1、2对应固定所述转轴4的位置设有轴承3。所述转轴4与轧辊5采用键联接。所述轧辊5的材质为电木。所述上、下轧辊周面贴合且对应设有多个线槽7,以适应多种尺寸的导线,所述壳体对应所述线槽7位置分别设有入线口8和出线口9。为避免导线导入过程中损伤绝缘层,所述入线口8呈喇叭口状。
使用时,翻开上、下壳体1、2,将要拉直的导线放入入线口8、与其尺寸对应的轧辊5上的线槽7和出线口9中,闭合上、下壳体1、2,并用手按压,利用手对轧辊5压力的控制,让导线紧紧固定在线槽7内,另一只手在出线口9端将导线抽出,轧辊5的滚动力会使导线平滑抽出,不会使导线的外皮绝缘层受损,而线槽7的夹紧力又可以让导线的弯折处变直,变直的导线可以直接用于现场,方便快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电网公司;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锦州供电公司,未经国家电网公司;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锦州供电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3887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辆定位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基于北斗位置监控应用中的目标运动轨迹预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