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吊具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30245.0 | 申请日: | 2013-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010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26 |
发明(设计)人: | 兰尧;施超波;薛盛智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6C1/16 | 分类号: | B66C1/1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高永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8 | 代理人: | 江崇玉 |
地址: | 241006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焊装车间部件搬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吊具。
背景技术
在汽车厂焊装车间,各焊接总成件采用分区域生产。零部件在分装工位焊接成总成件后,采用吊具将其转运至其它工位进行车身骨架总成的焊接,吊具一般为电动葫芦。电动葫芦一般分双钩和单钩两种,在同等条件下,双钩电动葫芦比单钩葫芦起吊稳定性好,但由于双钩电动葫芦存在同步性、行走轨道约束以及经济成本较高等限制,因此,在汽车厂焊装车间搬运总成件时大多数使用单钩电动葫芦。
现有技术中,单钩电动葫芦配备的吊具,其起吊点需根据吊具自身以及所吊工件的整体重心来设计。起吊点必须与整体重心保持一致,在车型切换时,因不同车型工件的重心位置不同,搬运时需对应使用不同的吊具,因此一种车型只能对应一种吊具,众多车型增加了吊具数量。
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现有技术中由于车型较多,不同车型重心位置不同,在车型切换时,需要更换相应吊具,如此使得单个吊具的利用率低、实用性差,从而增加吊具的制造成本费用;并且切换的吊具需要足够空间来存放,使得车间面积被迫增大,资产投资费用增加、经济效益差,因此现有技术不能满足实际车间生产需要。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单钩电动葫芦吊具的实用性差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吊具。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提供了一种吊具,所述吊具包括:吊具框架和可移动悬挂结构,所述可移动悬挂结构与所述吊具框架活动连接,所述吊具框架用于放置物品,所述可移动悬挂结构用于起吊吊具框架。
作为优选,所述可移动悬挂结构包括:吊环、可移动底座和至少两个吊耳,所述吊环与至少两个所述吊耳连接,至少两个所述吊耳设置在所述可移动底座上,所述可移动底座与所述吊具框架活动连接,所述可移动底座用于调整所述吊耳的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可移动底座包括两个与所述吊耳对应的移动部,两个所述移动部分别设置在所述吊具框架的两侧,且两个所述移动部与所述吊具框架滑动连接,所述吊耳设置在对应的所述移动部上方。
作为优选,所述可移动底座还包括横梁,所述横梁设置在两个所述移动部之间,所述横梁用于连接位于所述吊具框架两侧的两个所述移动部。
进一步地,所述吊耳设置在所述横梁上。
作为优选,所述吊具还包括多个定位板,多个所述定位板设置在所述吊具框架上,所述定位板用于限制所述移动部在所述吊具框架上的移动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吊具还包括多个螺栓,每个所述移动部与对应所述定位板之间均设置有所述螺栓,所述螺栓用于连接固定所述移动部与所述定位板。
作为优选,所述吊具还包括多个防松螺母,所述防松螺母对应设置在所述螺栓上,所述防松螺母用于紧固所述螺栓。
进一步地,所述吊具还包括链条,所述链条设置在所述吊环和所述吊耳之间,所述链条用于连接所述吊环与所述吊耳。
作为优选,所述吊具还包括夹爪,所述夹爪设置在所述吊具框架上,所述夹爪用于放置吊运物品。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在吊具框架上安装可移动悬挂结构,利用可移动悬挂结构的滑动来改变起吊点的位置,使本发明起吊物品的位置与本发明整体质量重心的位置在同一铅垂线上,从而能使得吊具和物品在起吊过程中保持平稳;并且本发明中心位置灵活多变,不需要根据车型切换相应吊具,从而增加了单个吊具的通用性,大大减少吊具的类型,也不需要提供巨大空间来存放闲置吊具,进而减少了投资费用,满足实际车间生产需要。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吊具主视图;
图2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吊具俯视图;
图3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图2A处的剖面图。
其中:1吊环,
2链条,
3吊具框架,
4可移动底座,
41移动部,
42横梁,
5定位板,
6夹爪,
7吊耳,
8螺栓,
9防松螺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3024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