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力循环澄清池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310529736.3 | 申请日: | 2013-11-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913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06 |
发明(设计)人: | 施小东;田太孝;张良田;李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葛洲坝当阳水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52 | 分类号: | C02F1/52;B01D21/01 |
代理公司: | 宜昌市三峡专利事务所 42103 | 代理人: | 成钢 |
地址: | 444103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力 循环 澄清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澄清池,具体涉及一种水力循环澄清池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水力循环澄清池装置一般由进水管、喷嘴、喉管、第一反应室、第二反应室、分离室、集水槽等部分构成,它在喉管口周围形成真空,吸入原水和大量的活性泥渣(或药剂),使活性泥渣(或药剂)和原水充分混合而形成絮凝,从而使水得到澄清。
它存在活性泥渣(或药剂)和原水不能很充分的混合、处理效果不稳定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的一种能使活性泥渣(或药剂)和原水很好的混合,提高处理效果的稳定性的水力循环澄清池装置。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水力循环澄清池装置,它包括进水管和分离室,进水管依次与喷嘴、喉管、第一反应室以及第一反应室外部的第二反应室连接,所述第一反应室内设有搅拌装置。
上述第二反应室下端设有带孔挡板,带孔挡板斜向放置于第一反应室底端和排污槽之间。
上述搅拌装置包括电动机,电动机与扇叶连接。
围绕第二反应室的顶部开口设有环形集水槽。
采用上述结构,在搅拌装置的作用下,原水和活性泥渣(或药剂)能在第一反应室中充分混合,能使混凝过程稳定、有序地进行;
采用第二反应室下端设有带孔挡板,带孔挡板斜向放置于第一反应室底端和排污口之间的结构,挡板带孔能方便挡板下与挡板上水流的交换,使未充分混合的原水和活性泥渣(或药剂)充分混合,挡板斜向放置能使絮凝物较容易的滑向排污槽中,方便絮凝物的排出;
采用搅拌装置包括电动机,电动机与扇叶连接的结构,采用这种简单的结构和连接方式能很好的完成搅拌的功能;
采用围绕第二反应室的顶部开口设有环形集水槽的结构,能提高清水流出的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环形集水槽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水力循环澄清池装置,它包括进水管1和分离室11,进水管1依次与喷嘴2、喉管3、第一反应室4以及第一反应室4外部的第二反应室5连接,所述第一反应室4内设有搅拌装置。
所述第二反应室5下端设有带孔挡板6,带孔挡板6斜向放置于第一反应室4底端和排污槽7之间。
所述搅拌装置包括电动机8,电动机8与扇叶9连接。
围绕第二反应室5的顶部开口设有环形集水槽10。
采用上述结构时,原水从进水管1进入喷嘴2并以高速喷入喉管3,在喉管内形成真空同时吸入大量的活性泥渣,泥渣与原水进入第一反应室4后在搅拌装置的搅拌下充分混合,并在流水缓慢的第二反应室中进行混凝,水流从第二反应室进入分离室,由于断面积的突然扩大,流速降低,泥渣就沉淀下来,其中一部分泥渣进入排污槽7定期予以排除,大部分泥渣被吸入喉管进行回流,清水上升从环形集水槽10流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葛洲坝当阳水泥有限公司;,未经葛洲坝当阳水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2973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复合絮凝剂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帘式填料铁碳微电解反应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