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高含硫气田的胺类溶硫剂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20104.0 | 申请日: | 2013-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40800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27 |
发明(设计)人: | 黄雪松;张瑛;王树涛;徐国玲;张庆生;郭远明;伍丹丹;陈洪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原油田分公司采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9K8/532 | 分类号: | C09K8/532 |
代理公司: | 郑州睿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1119 | 代理人: | 赵敏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高含硫 气田 胺类溶硫剂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高含硫气田的胺类溶硫剂,属于油气田用化学剂技术领域。本发明是由甲酰胺类物理溶硫剂和多乙烯多胺类化学溶硫剂混合而成,即可得到用于高含硫气田的胺类溶硫剂。本发明的溶硫剂综合了物理溶硫剂和化学溶硫剂的各自优势,制备简单,无强烈刺激性、无恶臭、毒性小,对金属和高分子材料腐蚀性小,与硫反应后液体体系粘度低,不影响后期排放,该溶硫剂的制备简单,环境影响小,便于工作操作。可广泛用于解除高含硫气井井筒、地面管线及阀门、筛网等的硫沉积堵塞。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高含硫气田的胺类溶硫剂,属油气田用化学剂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高含硫天然气的生产过程中,当气流的压力和温度、速度等因素改变,导致气流达到或超过含硫饱和度时,元素硫便从气流中析出导致硫沉积。硫沉积可能堵塞井筒和集输管线,严重影响气田生产;同时,沉积的元素硫还能引起井筒和集输管线的严重腐蚀。对于硫沉积的防治措施,除了在开采过程中采用一定办法避免元素硫沉积外,对于已经沉积的元素硫一般使用溶硫剂来溶解。溶硫剂依据其溶硫时是否发生化学反应,分为物理溶硫剂和化学溶硫剂,这两种溶硫剂虽然应用广泛,但仍有不足。
物理溶硫剂,除二硫化碳外,80℃时饱和溶硫量处于10g/100mL左右,溶硫效果差;而二硫化碳易挥发、易燃、易爆、闪点低、毒性强等缺点给工业生产带来一系列安全环保问题。化学溶硫剂主要包括:有机二硫化物类、无机碱类和胺类。
ZL201010166164.3公布了一种用于清洗井筒硫沉积的溶硫剂,主剂为二烷基二硫、二苯基二硫或其混合物,属于有机二硫化物类。ZL201110056804.X公布了一种用于高含硫气田的硫溶硫剂,主剂为具有通式R-S-S-R的二硫化物,属于有机二硫化物类溶硫剂。期刊《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012年第41第1期文献“高含硫气田溶硫剂的研究与应用”中介绍的高含硫气田溶硫剂主剂为二甲基二硫(DMDS),属于有机二硫化物类溶硫剂。期刊《应用化工》2011年第40第11期文献“含硫气井新型高效溶硫剂体系的研制及评价”中介绍的高含硫气田溶硫剂主剂为二甲基二硫醚(DMDS)和二芳基二硫醚(DADS),属于有机二硫化物类溶硫剂。这种有机二硫化物主剂虽然溶硫量较高,但具有强刺激性、严重的恶臭味、毒性大等缺点。
ZL201110310930.3公布了一种高效无恶臭溶硫剂,由氢氧化钠水溶液,环丁砜,N-甲基吡咯烷酮、N,N-二甲基甲酰胺组成,属于无机碱类溶硫剂。这类无机碱类溶硫剂虽无恶臭,但不足之处:但是无机碱类的氢氧化钠水溶液碱性强,对金属和高分子材料具有腐蚀性。
期刊《油气田地面工程》2008年第27第4期文献“溶硫剂LJ-1性能室内评价”中介绍的溶硫剂主剂为三乙烯四胺、乙醇胺,属于胺类。期刊《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第12第4期文献“高含硫气井硫溶硫剂筛选试验研究”中介绍的溶硫剂主剂为三乙烯四胺、乙醇胺,属于胺类溶硫剂。这类胺类溶硫剂虽无恶臭,但不足之处:与硫反应后,体系粘度增加,甚至不能流动,增加了后续排放的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针对有机二硫化物类溶硫剂具有强刺激性、严重恶臭味、毒性大,无机碱类溶硫剂对金属和高分子材料腐蚀性强,胺类溶硫剂与硫反应后液体体系粘度高、影响后续排放等缺陷;提供用于高含硫气田的胺类溶硫剂。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列技术方案实现:
由甲酰胺类物理溶硫剂和多乙烯多胺类化学溶硫剂按照以下体积百分比混合而成:5~15%的甲酰胺类物理溶硫剂、85~95%的多乙烯多胺类化学溶硫剂。
所述甲酰胺类物理溶硫剂为二甲基甲酰胺(DMF)、二乙基甲酰胺(DEF)中的一种。
所述多乙烯多胺类化学溶硫剂为二乙烯三胺(DETA)、三乙烯四胺(TETA)、四乙烯五胺(TEPA)中的一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原油田分公司采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原油田分公司采油工程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2010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