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脱硫粉煤灰的改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19851.2 | 申请日: | 2013-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0138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26 |
发明(设计)人: | 臧军;耿长圣;宋生辉;胡拓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名和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7/26 | 分类号: | C04B7/26;C04B7/38;C04B18/08 |
代理公司: | 苏州翔远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51 | 代理人: | 王华 |
地址: | 212000 江苏省镇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脱硫 粉煤 改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脱硫粉煤灰的改性方法,属于建筑材料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环境保护要求的进一步加强,大量脱硫副产物即脱硫粉煤灰的处理和利用已经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脱硫粉煤灰是一种由循环流化床锅炉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由于循环流化床锅炉对煤品质要求较低,热效率高,锅炉燃烧温度只有800~900℃,因此生成的粉煤灰的颗粒较粗,且钙、硫含量高(易导致使用该粉煤灰的水泥或混凝土凝结时间偏长)、需水量大,活性低。使该种粉煤灰的综合利用受到了限制。
脱硫粉煤灰中的钙、硫含量高的原因是在燃烧过程中添加的脱硫剂(石灰石)导致的。脱硫粉煤灰需水量较大的问题是由于煤粉颗粒较粗,燃烧未能充分,活性炭残留导致的。脱硫粉煤灰的活性低主要原因是其颗粒较粗,且燃烧温度低,玻璃体含量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脱硫粉煤灰的改性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脱硫粉煤灰的改性方法,先对所述脱硫粉煤灰进行粉磨,得到比表面积为350~400m2/Kg的研磨后粉煤灰;接下来将所述研磨后粉煤灰中粒径低于6微米的颗粒的质量百分比降到5%以下得到分选粉煤灰;最后向所述分选粉煤灰中添加粉煤灰碳吸附抑制剂。
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粉磨方式为球磨或者立磨。
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粉煤灰碳吸附抑制剂为苄胺、二异丙基萘磺酸钠和乙二醇苯醚组成的混合物。
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苄胺、二异丙基萘磺酸钠和乙二醇苯醚之间的质量比例为1~2:1~2:3~5。
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粉煤灰碳吸附抑制剂的添加量为所述分选粉煤灰质量的0.1~0.3%。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和效果:
本发明根据脱硫粉煤灰的化学、矿物组成随粒径呈非均相分布的规律。采用粉磨、分选的方式来降低粉煤灰中的含硫量(缓解因为含硫量高导致的凝结时间偏长问题),同时提高粉煤灰的活性。利用苄胺、二异丙基萘磺酸钠、乙二醇苯醚作为碳吸附抑制剂来降低脱硫粉煤的需水量,使脱硫粉煤灰达到能规模应用的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一:一种脱硫粉煤灰的改性方法
对粉煤灰的需水量比及活性等性能试验方法参照GB/T1596-2005《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对凝结时间的影响按照粉煤灰与P.O42.5水泥以质量比3:7的比例混合后按照GB/T1346-2001《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测定其凝结时间。
采用球磨方式将脱硫粉煤灰的比表面积提高至350m2/Kg,随后进行分选,将粒径低于6微米的颗粒分选出来(此细颗粒粉煤灰硫含量富集,可考虑作为水泥的调凝剂),将粒径低于6微米的颗粒质量百分比降到5%(即粉煤灰中粒径低于6微米的颗粒的质量百分比为5%)。在粉磨的同时向磨中加入苄胺、二异丙基萘磺酸钠、乙二醇苯醚组成的混合物(质量比1:1:3),该碳化抑制剂的添加量为粉煤灰质量的0.1%。
实例2:一种脱硫粉煤灰的改性方法
采用立磨方式将脱硫粉煤灰的比表面积提高至400m2/Kg,随后进行分选,将粒径低于6微米的颗粒分选出来(此细颗粒粉煤灰硫含量富集,可考虑作为水泥的调凝剂),将粒径低于6微米的颗粒质量百分比降到3%。在粉磨的同时向磨中加入苄胺、二异丙基萘磺酸钠、乙二醇苯醚组成的混合物(质量比2:1:4),该碳化抑制剂的添加量为粉煤灰质量的0.3%。
实例3:一种脱硫粉煤灰的改性方法
采用立磨方式将脱硫粉煤灰的比表面积提高至380m2/Kg,随后进行分选,将粒径低于6微米的颗粒分选出来(此细颗粒粉煤灰硫含量富集,可考虑作为水泥的调凝剂),将粒径低于6微米的颗粒质量百分比降到4%。在粉磨的同时向磨中加入苄胺、二异丙基萘磺酸钠、乙二醇苯醚组成的混合物(质量比1.5:1:5),该碳化抑制剂的添加量为粉煤灰质量的0.2%。
具体实施效果见下表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名和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名和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1985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