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转炉复吹中用生白云石配镁造渣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08878.1 | 申请日: | 2013-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099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15 |
发明(设计)人: | 杨文军;李海洋;彭琦;宋泽啓;孔勇江;沈武;邓品团;崔辉;彭长波;林利平;卢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C5/36 | 分类号: | C21C5/36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段姣姣 |
地址: | 430080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转炉 中用 白云石 造渣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钢水冶炼中的造渣方法,具体地属于一种转炉复吹中用生白云石配镁造渣的方法。
背景技术
氧气顶底复吹转炉是一个强制供氧、通过氧化反应去除杂质元素以及氧化反应放热提高钢水温度的过程,为减轻氧化性炉渣对炉衬的侵蚀以及化渣需要,转炉造渣通常加入轻烧白云石、镁质剂等进行造渣操作。一般转炉都是使用轻烧白云石为主要配镁原料进行造渣操作,生白云石是生产转炉用轻烧白云石的原料,主要由钙镁碳酸盐岩构成,其分解反应为nCaMg(CO3)2=MgO+nCaO+(n+1) CO2,轻烧白云石系生白云石在近1000℃经过煅烧分解得到,轻烧白云石的气孔率和化学活性较高。
人们认为将生白云石直接加入转炉造渣,会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认为生白云石需先分解然后再参与反应,影响成渣速度;二是认为分解反应吸热,冷却效应高,会使转炉内热量不足,不利于化渣,容易造成喷溅。所以转炉发明至今,一直都是选择以轻烧白云石为主作为配镁造渣材料。目前也有使用生白云石的,但通常是用于在后期调温稠渣或溅渣调料稠渣,并非用于造渣目的。
随着转炉炼钢顶底复吹工艺的不断发展,原来的空气转炉演变成顶吹氧气转炉,转炉炉内温度富裕,反倒需要加入大量冷料冷却。因此,经试验,发现生白云石的冷却效应对转炉温度控制不再成为制约环节,且顶底复吹转炉具备良好的动力学条件,完全能满足生白云石的快速成渣。直接使用生白云石代替轻烧白云石,不仅可以减少冷料的加入量,还可以减少废钢和此类冷却剂的加入量,有效控制转炉炼钢温度富余情况下由于加入大量冷却剂造成喷溅的问题。
现也有采用石灰石替代活性石灰造渣,但正常工艺一炉钢加入的活性石灰总量通常达到40-60kg/t,若采取石灰石替代活性石灰则加入量加大,易造成喷溅,采取石灰石部分替代活性石灰则替代量的确定及对温度不易控制。而生白云石的加入量的确定是以转炉配镁需求为依据计算,同时考虑其冷却效果,且转炉配镁基本保持稳定,对于生白云石的加入量控制也相对稳定,转炉冶炼过程平稳,尤其适宜于采用自动炼钢的转炉纳入模型控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在转炉冶炼中加入轻烧白云石配镁造渣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在转炉冶炼进行氧气顶底复吹前期,直接加入生白云石进行造渣,不仅能降低工序能耗,且能有效控制转炉炼钢温度富余情况下由于加入大量冷却剂造成喷溅问题的转炉复吹中用生白云石配镁造渣的方法。
实现上述目的的措施:
一种转炉复吹中用生白云石配镁造渣的方法,其步骤:
1)在转炉复吹的脱磷及脱硅期间,加入粒度为5~20mm、按照10~30kg/吨钢加入生白云石,具体加入方式:
当采用单渣法时,一次性将生白云石加完;
当采用双渣法时,分两次将生白云石加入:在刚进行复吹开吹的同时,按照吨钢应加生白云石重量的60~70%加入,在双渣后的开吹的同时,将剩余的40~30%加入;
废钢按照135~150kg/吨钢加入;
2)按照常规进入后工序。
其特征在于:根据终渣配镁情况,如需要加入的生白云石超过30kg/吨钢时,超出部分用轻烧镁球替代。
其特征在于:当废钢加入后钢水温度呈现相对出钢设定的温度富裕而不能满足要求时,采用含有氧化铁的冷却剂调节温度,其加入量以使温度满足要求为止。
其特征在于:在相同配镁条件下,以出钢的设定温度为基准,当计算的钢水温度有富裕度时,如加入的生白云石不超过30kg/吨钢,则全部加入生白云石,如加入的生白云石超过30kg/吨钢,则超出部分采用轻烧镁球替代致使满足炉渣中MgO的含量要求;当计算的钢水温度低于出钢设定温度时,则按照每低10℃,相应减少生白云石加入量为5kg/吨钢,并加入轻烧镁球致使满足炉渣中MgO的含量要求。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特点:
其一,本发明使用生白云石系轻烧白云石的原料,直接入炉不需煅烧,节省了能源。而且生白云石进料、上料管理简单,使用生白云石没有轻烧白云石过烧、粉化等质量劣化问题,转炉终渣控制稳定。
其二,本发明使用生白云石价格低廉,降低了转炉冶炼成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未经武汉钢铁(集团)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0887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的化合物半导体及其用途
- 下一篇:化合物半导体及其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