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省力瓷绝缘子零值带电检测火花叉工具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02490.0 | 申请日: | 2013-10-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131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15 |
发明(设计)人: | 朱义东;郝建成;韩洪刚;王飞;张忠瑞;姜常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电网公司;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R31/12 | 分类号: | G01R31/12 |
代理公司: | 辽宁沈阳国兴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21100 | 代理人: | 何学军 |
地址: | 10003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省力 绝缘子 带电 检测 火花 工具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力系统检测工具,尤其涉及一种省力瓷绝缘子零值带电检测火花叉工具,是高压输电线路瓷绝缘子零值带电检测工具。
背景技术
目前,因输电线路停电计划较少,对瓷绝缘子进行带电检测工作已经十分普及,带电检测一般采用火花叉方法进行,即利用良好绝缘子片上存在电压分布,火花叉将该片绝缘子短路后会发生声响,以判断绝缘子是否零值。该方法是目前最为有效的带电判断绝缘子零值方法。但该方法需要工人上塔手持3m-5m长的绝缘杆进行操作(220kV-500kV依据塔窗结构而异),火花叉产生的力和力矩会使工人十分疲劳,且因绝缘杆过长,在人员疲劳状态下绝缘杆前端抖动不好定位,疲劳作业易成为危险的因素,使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传统火花叉间隙测试给工人带来的大劳动强度和操作的不方便性,本发明提供一种省力瓷绝缘子零值带电检测火花叉工具。其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安全可靠,并且可以减小火花叉力矩给工人造成的劳动强度,减少火花叉前端晃动,提高定位的准确性的一种火花叉工具。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省力瓷绝缘子零值带电检测火花叉工具,是在绝缘操作杆的前端部连接有金属火花叉放电间隙;在绝缘操作杆的前部连接有固定环;固定环中由绝缘绳穿过,并且绝缘绳的一端连接有永磁铁。
所述的固定环安装在距离金属火花叉放电间隙3cm~5cm的位置的绝缘操作杆上。
所述的固定环金属固定环。
所述的永磁铁对铁的吸附力介于100N~200N。
所述的缘绳为蚕丝绝缘绳。
所述的缘绳为Φ5mm~Φ15mm的蚕丝绝缘绳。
所述的缘绳为Φ10mm的蚕丝绝缘绳。
所述的固定环为圆形、方形、长方形、椭圆形或异型结构中的一种。
本发明的优点及有益效果是:通过将传统绝缘子带电检测用火花叉前端通过绝缘绳悬挂牵引的方式,减小因火花叉力矩给作业人员造成的劳动强度;同时减少火花叉前端抖动的问题,提高定位的准确性。另外,通过永磁铁吸附铁塔的方式同利用钩悬挂的方式相比而言,本发明还具有操作方便,且结构简单的优点。可以大大的提高带电作业人员的工作效率,并且使作业人员人身的安全性得到了保证。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前端固定金属环的横向部放大视图。
图中:绝缘绳1,绝缘操作杆2,金属火花叉放电间隙3,永磁铁4,固定环5。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发明是一种省力瓷绝缘子零值带电检测火花叉工具,如图1所示,本发明是在绝缘操作杆2的前端部连接有金属火花叉放电间隙3,在绝缘操作杆2的前部连接有固定环5;固定环5中由Φ10mm的蚕丝绝缘绳1穿过,并且蚕丝绝缘绳1的一端连接有强磁力的永磁铁4。蚕丝绝缘绳1的尾绳沿着绝缘操作杆2引至工人操作处并留有一定绳长裕度,在具体操作时要视检测绝缘子情况而定。
本发明中所述的固定环5的结构为长方型结构。
所述的金属固定环5安装在距离金属火花叉放电间隙33cm-5cm的位置的绝缘操作杆2上。所述的永磁铁4对铁的吸附力介于100N~200N。
具体实施时,先在火花叉间隙测试工具的绝缘杆前端,距离火花叉3cm-5cm位置安装固定环,将一端连接强磁力的永磁铁4,该永磁铁4对铁的吸附力介于100N~200N为宜的Φ10mm蚕丝绝缘绳穿过该环,尾绳沿着绝缘杆引至工人操作处并留有一定绳长裕度,视检测绝缘子情况而定。在上塔后工人首先举杆将磁铁吸附至被测绝缘子上方铁塔横担上,并逐步放松牵引绳,使得火花叉前端下落至被测的瓷绝缘子处,工人用一只手同时握紧绝缘杆和尾绳,另一只手同时控制火花叉进行带电检测零值的操作。作业过程中绝缘绳处于绷紧状态,仅在需要上下移动火花叉时,将通过绝缘绳收紧或放松即可。作业结束后,将绝缘绳收紧,火花叉上升到磁铁位置附近,用力拉绝缘杆和绳索,则磁铁从铁塔脱落,即完成作业收工。为确保安全作业前应保证绝缘杆和绳索绝缘良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电网公司;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未经国家电网公司;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0249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