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整体燃气式天然气压缩机多级压缩节能利用技术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89029.6 | 申请日: | 2013-10-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273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2 |
发明(设计)人: | 梁政;董超群;田家林;邓雄;张梁;何虹钢;范哲;严羿;罗渊仁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石油大学 |
主分类号: | F02B63/06 | 分类号: | F02B63/06;F01N5/02;E21B43/3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5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整体 燃气 天然气 压缩机 多级 压缩 节能 利用 技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天然气压缩机节能技术利用领域,涉及一种石油化工增压、集输用整体燃气式天然气压缩机节能利用技术,整体燃气式天然气压缩机是燃气发动机和压缩机共用一根曲轴,压缩机动力由燃气发动机提供。
背景技术
能源再利用及节能降耗技术已成为全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在能源消耗设备领域中,节能技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为珍惜节约能源和余能再利用,其二为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单位产量能源消耗节能技术。其中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单位产量能源消耗是节能利用的主要体现,本发明利用压缩机机组余能再利用把燃气发动机尾气热能转化为动能,再把动能用于提高机组工作效率进而降低机组单位产量能源消耗以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整体燃气式天然气压缩机是由燃气发动机和压缩机共用一根曲轴的整体式成撬增压集输设备,燃气发动机消耗燃气为压缩机提供动力,驱动活塞做功将低压气体增压并通过管汇输出井站。燃气发动机排出380℃以上的高温尾气,携带走大量能量排放至空气中,若此部分能量能够充分再利用将会节约十分可观的能源。另外燃气压缩机组由于气体中含液,将导致机组效率较低,利用燃气发动机尾气余热制冷提高压缩气体的气液分离效率,对提高压缩机组的系统工作效率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压缩机节能技术。目前压缩机余热利用技术已有人开展相关的理论研究,在降低发动机能量消耗方面也处于研究阶段,但从机组本身余能利用并提高机组工作效率的技术尚未有人进行研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整体燃气式天然气压缩机多级压缩节能利用技术,通过对天然气水汽等杂质的进一步分离提高机组工作效率来达到节能的效果,以解决这种整体结构的往复式压缩机能耗高、工作效率低的问题。
本发明的基本原理是将燃气发动机尾气高温热能转化为马达动能驱动制冷设备冷却机组进气,通过对机组进气低温分离把常温未能分离出来的部分水汽等杂质进一步分离,提高压缩机压缩效率和避免压缩缸“液击”损坏缸体及进排气阀。整体燃气式天然气压缩机尾气热能利用技术及装置有多种,本发明高温尾气热能的收集及利用是通过换热蒸发器将尾气热能转换为蒸汽能传递给气动马达转化为动能,通过气动马达的高速转动驱动制冷设备冷却井口管汇来气,通过冷却井口管汇来气进行低温再分离纯化压缩气体来提高机组效率和使用寿命。在现场天然气井口增压工艺流程中一般只对井口管汇来气进行常温重力分离,然后进入压缩机缓冲罐和压缩缸增压,增压后直接输出汇管,由于在进入压缩机压缩缸之前气体常温分离并不彻底,会留有少量硫化氢、水汽等杂质,不仅影响压缩机增压效率也会在压缩缸内积液影响缸体及进排气阀寿命,故对进入压缩缸之前的气体进行降温分离对提高机组工作效率和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本发明一种整体燃气式天然气压缩机多级压缩节能利用技术包括燃气发动机尾气余能利用系统Ⅰ和天然气分离与热交换系统Ⅱ。燃气发动机尾气余能利用系统I是由燃气发动机14、尾气排气管线15、换热蒸发器16、气动马达17和制冷设备18串联组成;天然气分离及热交换系统Ⅱ是由重力分离器2、冷却装置3、低温分离器4、换热装置5及级间分离器9串联组成。整体燃气式天然气压缩机多级压缩节能利用技术的工作过程为燃气发动机14排放的高温尾气通过尾气排气管线15统一引导进入换热蒸发器16,进行热能收集并把蒸汽能量转化为气动马达17的动能驱动制冷设备18冷却管汇1经过重力分离器2初步分离后的天然气,通过冷却装置3冷却后的气体进入低温分离器4实现低温分离,然后进入换热器5、一级进气缓冲罐6和一级压缩缸7,经一级出口缓冲罐8排出的气体与低温来气在换热器5中进行热量交换,换热器5是将一级增压后的气体与冷却后的低温来气进行热量交换提高一级压缩进气温度,避免气体过冷影响机组正常工作,一级增压后的气体换热之后经级间分离器9进一步分离,然后进入二级进气缓冲罐10、二级压缩缸11和二级排气缓冲罐12,排出的气体进入下一级增压或通过高压管汇19输出增压站,其中一级、二级压缩缸7、11活塞的压缩做功是通过与燃气发动机14共用的一根曲柄连杆结构13驱动完成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石油大学,未经西南石油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8902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