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软包装改性CPP薄膜及其生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87364.2 | 申请日: | 2013-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2269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2 |
发明(设计)人: | 史宣华;黄体状;周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五牛壮达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32B27/08 | 分类号: | B32B27/08;B32B27/20;B32B27/32;B65D65/40;B29C47/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31 | 代理人: | 张良 |
地址: | 61170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软包装 改性 cpp 薄膜 及其 生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薄膜,特别涉及一种软包装改性CPP薄膜。
背景技术
现有的食品用薄膜真空后进行高温蒸煮后,很容易与内容物发生变形,从而严重影响产品最终顾客的购买欲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就在于提供一种软包装改性CPP薄膜,该软包装改性CPP薄膜可在封装阶段将内容物得以定型,不会发生偏移或零碎的不良现象,且封装后增加了产品的平整度、挺度等整体感观。
技术方案是:一种软包装改性CPP薄膜,该软包装改性CPP薄膜由电晕外层、粘结中间层和热封内层组成,所述电晕外层重量百分比组成为:均聚PP 20 - 40%,共聚PP60 - 80%;所述粘结中间层重量百分比组成为:共聚PP70%,茂金属30%;所述热封内层重量百分比组成为:双峰PE25%,共聚PP75%。
作为优选,所述电晕外层、粘结中间层、热封内层重量比例为20:60:20。
作为优选,所述均聚PP为独山子830。
作为优选,所述茂金属为埃克森3518或双峰PE为三井SP0540。
作为优选,所述电晕外层和粘结中间层中共聚PP为独山子725,所述热封内层中共聚PP为韩国三星TF400。
作为优选,所述热封内层还包含有开口爽滑剂,该开口爽滑剂重量为双峰PE与共聚PP重量之和的2%。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一种软包装改性CPP薄膜的生产方法。
技术方案是:一种软包装改性CPP薄膜的生产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①分别制取电晕外层原料A、粘结中间层原料B和热封内层原料C;
②将制取好的电晕外层原料A、粘结中间层原料B和热封内层原料C分别送入三台挤出机在230℃的温度熔融塑化后按比例经分配器分流进入模头,经流延棍与急冷定形,流延棍温度为15-18℃,自动测厚调节,薄膜电子冲击,44达因收卷,分切后包装即制成成品。
作为优选,所述电晕外层、粘结中间层、热封内层重量比例为20:60:20。
发明原理及有益效果:
本发明在电晕层加入无添加剂的材料,有利于与与尼龙复合,在中间层加入茂金属材料用来增加与热封层材料的粘结性,在热封层加入双峰聚乙烯三元共聚聚丙烯材料使热封温度达到107度,基本到达了聚乙烯薄膜的热封温度,提高了包装产品的加工性能,低于蒸煮温度,在制袋后蒸煮时两层材料在真空状态下粘结起来,达到固定内容物的效果。
本发明薄膜通过印刷、复合、制袋后,大大提高顾客产品的外观。使用本发明还大大降低了产品标准的热封温度,同时还提高了产品的热封强度。与普通CPP薄膜相比,热封强度提高300%,到达15 N/15mm。
本发明应用前景非常看好,可广泛用于中高档食品、药品、化妆品等日用产品的包装。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软包装改性CPP薄膜的制取
①电晕外层原料A:取均聚PP(独山子830)和共聚PP(独山子725)混合成原料A。其中取均聚PP重量百分比20 - 40%,共聚PP重量百分比60 - 80%。
②粘结中间层原料B:取共聚PP(独山子725)和茂金属(埃克森3518)混合成原料B。其中共聚PP重量百分比70%,茂金属重量百分比30%。
③热封内层原料C:取双峰PE(三井SP0540)、共聚PP(韩国三星TF400)和开口爽滑剂混合成原料C。其中双峰PE重量百分比:共聚PP重量百分比为25%,:75%,开口爽滑剂重量为双峰PE与共聚PP重量之和的2%。
④将电晕外层原料A、粘结中间层原料B和热封内层原料C分别按挤出速度59rpm,241rpm,69rpm送入三台挤出机在230℃的温度熔融塑化后按重量比例经分配器分流进入模头(每层重量比例为20/60/20),生产速度55m/min经流延棍与急冷定形(流延棍温度为15-18℃),自动测厚调节,薄膜电子冲击(要求44达因)收卷,分切后包装即制成成品。
将制成的成品进行性能测试,结果见表一:
表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五牛壮达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成都五牛壮达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8736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