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抗菌防辐射面料无效
申请号: | 201310486232.8 | 申请日: | 2013-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563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05 |
发明(设计)人: | 刘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威尔德工贸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3D15/02 | 分类号: | D03D15/02;D03D15/00;D02G3/04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连平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抗菌 防辐射 面料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纺织面料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抗菌防辐射面料。
背景技术:
无论是哪一种电磁波,在其造福人类的同时都会带来危害。一类危害是使生物体产生热效应,当超过某一界限时,生物体因不能释放其体内产生的多余热量,致使温度升高而受到伤害;另一类危害是干扰人体固有的微弱电磁场,影响血液和淋巴运行,使细胞原生质发生变化,其积累作用会引发失眠乏力、免疫下降、组织病变,进而诱发白血病和癌症。长期生活在高压线电讯发射装置、大功率电器设备环境里以及近距离频繁使用家电和手机的人员,会导致情绪波动以及电磁辐射超敏综合症,如头痛、耳鸣、无力、疲劳、失眠、甚至记忆丧失,患帕金森综合症和老年痴呆症。近20年来,防辐射纤维的研制作为一项重要的高功能纤维的研究课题,已受到世界各个国家的普遍重视,各类防辐射纤维相继问世。
针对电磁辐射开发的防辐射面料也种类繁多,但大多数的防辐射面料是采用不锈钢等金属纤维,其防辐射效果较差。而且该种纤维面料手感较硬,不适合贴身穿着。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于贴身穿着使用的抗菌、防辐射面料。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具有更好防辐射性、抗菌性,而且手感柔软舒适,适合贴身穿着的抗菌防辐射面料。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种抗菌防辐射面料,其由经纱和纬纱相互交织而成,其中,所述的经纱采用银纤维混纺纱,所述的纬纱采用甲壳素纤维混纺纱。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的银纤维混纺纱是银纤维与尼龙6纤维混纺而成。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的经纱采用了质量比为银纤维的含量为35%-50%,尼龙6纤维50%-65%的配比比例。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的纬纱是60%甲壳素纤维与40%牛奶蛋白纤维的混纺纱。
银纤维是通过特殊技术,将一层纯银永久的结合在纤维表面上所得的高科技产物。这种结构不仅使银纤维保持了原有的纺织品属性,更赋予了它所有的银具有的神奇功能。银有调节体温杀菌去味的效能,冬暖夏凉,可贴身穿着、耐洗涤、屏蔽性极好。
所述面料中的经纱采用将银纤维与尼龙6纤维采用常规工艺并网复合或倍捻复合以形成银纤维混纺纱。
甲壳素纤维不仅具有抗菌消炎的功能,同时具有良好的吸湿性、柔软性,而且使一种可生物降解的环保型纤维。
牛奶蛋白纤维是以牛乳作为基本原料,经过脱水、脱油、脱脂、分离、提纯,使之成为一种具有线型大分子结构的乳酪蛋白;再与聚丙烯腈采用高科技手段进行共混、交联、接枝,制备成纺丝原液;最后通过湿法纺丝成纤、固化、牵伸、干燥、卷曲、定形、短纤维切断(长丝卷绕)而成的。它是一种有别于天然纤维、再生纤维和合成纤维的新型动物蛋白纤维。它不仅细柔嫩滑,其柔软性、亲肤性等同或优于羊绒,还透气、导湿性好、爽身,其中含有氨基酸,皮肤不会排斥这种面料,相当与人的一层皮肤一样,而对皮肤有养护作用。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该抗菌防辐射面料不仅具有甲壳素、银纤维提供的良好的抗菌性能,而且具有防辐射且亲肤柔软的特性,是一款适宜于贴身穿着的抗菌防辐射面料。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加深对本发明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述,该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
实施例1
将银纤维和尼龙6纤维分别按质量比35%,65%的并网复合或倍捻复合成混纺纱线,作为经纱待用。
将60%甲壳素纤维和40%牛奶蛋白纤维混合,然后纺制成纱线,作为纬纱使用。
将经纱和纬纱以平纹组织结构相互交织,最后织造出抗菌防辐射面料。
实施例2
将银纤维和尼龙6纤维分别按质量比50%,50%的并网复合或倍捻复合成混纺纱线,作为经纱待用。
将60%甲壳素纤维和40%牛奶蛋白纤维混合,然后纺制成纱线,作为纬纱使用。
将经纱和纬纱以平纹组织结构相互交织,最后织造出抗菌防辐射面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威尔德工贸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威尔德工贸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8623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