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载硬盘的保护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84817.6 | 申请日: | 2013-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449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9 |
发明(设计)人: | 陈冬怀;陈定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通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11B20/10 | 分类号: | G11B20/10 |
代理公司: | 北京连城创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4 | 代理人: | 刘伍堂 |
地址: | 201108 上海市浦东新***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载 硬盘 保护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载硬盘录像机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车载硬盘的保护方法。
背景技术
在车辆振动的环境下,车载的硬盘录像机基本都是采用物理减震的方式来降低硬盘故障率,但是由于硬盘读写是采用磁头和盘片接触的方式,其存在固有的弊端,无论采用什么样的物理减震方式,硬盘的损坏是必然的,只是使用时间的长短差异而已,有的三个月,有的半年,最多一年,基本上都会出现硬盘损坏。
此外,还有部分厂家选用了电子减震的方案,通过外部加速度传感器获取振动信息,根据振动的强度对硬盘读写周期进行干预,以保护硬盘磁头正常读写。由于车辆振动持续时间比较长,系统缓存有限,因此,这种方式的电子减震其作用也是十分有限的。
可见虽然现有的硬盘减震方法通过硬件成本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硬盘的故障率,但都无法有效解决车载硬盘录像机硬盘损坏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通过对ACC信号的检测来判断合适的读取时机,将录像文件从缓存介质转移至车载硬盘录像机的主硬盘中,避免在振动环境下对主硬盘进行读写操作。
为实现上述目的,设计一种车载硬盘的保护方法,采用单片机系统控制的车载硬盘录像机内设的处理软件将缓存介质上的录像文件转移到SATA硬盘上,其特征在于车载硬盘录像机上电后结合处理软件进行如下处理流程:(1)单片机系统检测ACC信号是否有效;(2)ACC信号无效则返回上一步继续检测ACC信号是否有效,ACC信号有效,则单片机系统给CPU处理器上电;(3)车载硬盘录像机的SATA硬盘休眠;(4)缓存介质录像:CPU处理器通过音视频采集模块采集音视频,进行录像,并将录像文件存入缓存介质上;(5)检测ACC信号是否有效;ACC信号有效则返回上一步“缓存介质录像”,ACC信号无效,则判断是否到达设定的延时关机的时间;(6)没有到达设定的延时关机的时间,则返回“缓存介质录像”步骤,到达了设定的延时关机的时间,则启动SATA硬盘;(7)停止缓存介质录像;(8)比较缓存介质与主硬盘上的文件;(9)缓存介质上无新文件,则清理缓存介质;缓存介质上有新文件,则从缓存介质上向SATA硬盘上转存新文件;然后检测ACC信号是否有效,ACC信号有效则中断转存,返回“车载硬盘录像机的SATA硬盘休眠”步骤;如果ACC信号无效,则判断是否完成转存,如果未完成转存,则继续从缓存介质上向SATA硬盘上转存新文件,如果已完成转存,则清理缓存介质;(10)待机:单片机继续工作,CPU处理器断电;(11)返回第(1)步“单片机系统检测ACC信号是否有效”。
所述的车载硬盘录像机为在CPU处理器上设有多路信号端,其中,CPU处理器的第一信号端双向连接MCU单片机,MCU单片机的输入端连接ACC信号采集模块的输出端,CPU处理器的第二信号端双向连接Nand Flash闪存,CPU处理器的第三信号端双向连接SD卡的信号端, CPU处理器的第四信号端双向连接USB扩展模块的第一信号端,USB扩展模块的第二信号端双向连接SATA硬盘。
所述的缓存介质为SD卡或Nand Flash闪存。
所述的CPU处理器的第一信号输入端连接视音频采集模块的第一信号输出端,CPU处理器的第一信号输出端连接视音频采集模块的第一信号输入端,视音频采集模块的第二信号输入端连接摄像头,视音频采集模块的第三信号输入端连接拾音器,视音频采集模块的第二信号输出端连接液晶屏,视音频采集模块的第三信号输出端连接扬声器。
所述的CPU处理器的第五信号端双向连接10/100M以太网, USB扩展模块的第三信号端双向连接WIFI模块的信号端,USB扩展模块的第四信号端双向连接3G模块的信号端,CPU处理器的第六信号端还双向连接GPS模块的信号端。
所述的CPU处理器的第七信号端双向连接DDR2闪存,CPU处理器的第八信号端双向连接Flash闪存。
所述的CPU处理器的第二信号输入端连接报警输入模块,CPU处理器的第二信号输出端连接报警输出模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通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通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8481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