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效去除复合不锈钢管焊缝余高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83999.5 | 申请日: | 2013-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218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2 |
发明(设计)人: | 李志刚;杜顺林;张竹明;宋超学;张跃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昆钢新型复合材料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D79/12 | 分类号: | B23D79/12;B23Q5/10 |
代理公司: | 昆明正原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53100 | 代理人: | 徐玲菊 |
地址: | 650302***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效 去除 复合 不锈钢管 焊缝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切除装置,尤其是一种对复合不锈钢管焊缝余高进行机械切除的装置,属于制管工艺制造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复合不锈钢结构钢管是新近开发的钢管品种,它既有碳钢管的机械性能,又有不锈钢的防腐、耐酸、装饰等特性,是一种高效节能产品。由于复合不锈钢材料(即在普通碳钢基层上复合有不锈钢层)的特殊性,不能采用高频焊接方式对结合部进行焊接,只能选择特殊的焊接方法进行焊接,从而在结合部形成一个较宽(约10mm),且存在多余高度(约2mm)的焊缝,由于焊接速度低,加上材质为不锈钢,用常规的刮削方式无法去除。目前大多用铣削动力头去除余高,但由于铣刀的铣削平面和圆形钢管的圆弧面不能很好进行匹配,且需要配备多个不同的动力头才能完成铣削,同时铣出的表面只是一个圆弧的包络面,留有明显的刀痕,需要再次进行大量的磨削方能最终去除余高,不仅费时、费工、费力,直接影响制管工作效率,难于保证制管质量,而且配备零部件多,成本高,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因此,有必要研发新的焊缝余高去除装置。
发明内容
为解决复合不锈钢管焊缝余高去除效率低,去除质量差,成本高等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高效去除复合不锈钢管焊缝余高的装置。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高效去除复合不锈钢管焊缝余高的装置,包括支座,设于支座上的动力机,其特征在于动力机通过传动组件与外端带刀盘、中心带轴孔的刀轴相连,刀盘上设有切刀。以便将焊接后的复合不锈钢管置于刀轴轴孔中,在动力机驱动下,通过传动组件带动刀轴、刀盘、切刀一同转动,从而使切刀贴近复合不锈钢管外壁面运动,而将焊缝余高刮除。
所述传动组件包括其内带轴孔,其外端带法兰的旋转轴套,固定在旋转轴套外壁的从动齿轮,与从动齿轮啮合的主动齿轮,主动齿轮设于动力机主轴上,旋转轴套外壁通过轴承及轴承座固定在支座上,以便在动力机驱动下,通过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的啮合,带动旋转轴套、刀轴及刀盘、切刀一同转动。
所述刀轴外轴面设为外端大、内端小的锥面,刀轴置于旋转轴套的轴孔内,并通过刀盘及法兰上的螺栓、螺母固定刀轴于旋转轴套上,同时通过刀轴的锥面而方便刀轴中心定位。
所述刀盘盘面上间隔设置多个凹槽,每一个凹槽沿盘面径向设置,每一凹槽内通过固定钉固定有切刀,切刀的刀刃伸向轴芯,以便根据需要调整切刀在凹槽中的径向位置,从而与刀轴轴孔中的待加工复合不锈钢管外壁面接触,完成焊缝余高的切除。
所述支座一侧通过滑动座及丝杆固定在L形机座上,另一侧固定在支架上,支架下端固定在L形机座的水平座上,以便调节支座的高度。
所述动力机包括电机、减速箱及输出主轴。
所述待加工的复合不锈钢管一端或二端与常规的动力机相连,以在动力机驱动下使待加工的复合不锈钢管水平移动,实现整个复合不锈钢管焊缝余高的切除。
本发明具有下列优点和效果:采用上述方案,可方便地在待加工的复合不锈钢管水平移动过程中,通过动力机、传动组件带动刀轴、刀盘、切刀一同转动,从而使切刀沿待加工复合不锈钢管外壁面运动,而将焊缝余高刮除。不仅结构简单,工作效率高,而且切除质量好,成本低,最终提高制管工作效率,确保制管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A向视图;
图3为本发明安装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昆钢新型复合材料开发有限公司,未经云南昆钢新型复合材料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8399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包含氮化物材料的近场换能器
- 下一篇: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本地语音识别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