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自激振动原理的微结构疲劳试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81444.7 | 申请日: | 2013-10-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87341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1-25 |
发明(设计)人: | 闫晓军;漆明净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38 | 分类号: | G01N3/38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迪生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11251 | 代理人: | 成金玉,贾玉忠 |
地址: | 10019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振动 原理 微结构 疲劳 试验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自激振动原理的微结构疲劳试验装置,属于微纳米技术基础研究领域。
背景技术
微机电器件时常经受大冲击、大振动、高温度梯度等恶劣工作条件,此时器件中的微梁、微薄膜等机械部件会产生过大的变形以及应力应变,从而可能引发低周疲劳破坏。因此,在微机电器件设计之初,就应该考虑其机械部件的低周疲劳问题,并进行相应的低周疲劳试验。然而,微结构的尺寸很小,传统的大型疲劳试验装置无法加载,因此需要针对微结构研究新的疲劳试验装置和方法。
现有的微结构疲劳试验装置可以分为接触式和非接触式两类。接触式指的是试验装置必须与微试件直接接触才能完成载荷的传递,这类试验装置包括振动台,原子力显微镜,纳米压痕仪等。接触式疲劳试验装置尽管能够提供足够大的载荷,以保证低周疲劳试验的顺利实施,但也存在着试验装置昂贵且体积大、微试件的夹持和对中困难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非接触式疲劳试验装置应运而生,其主要利用静电力等非接触力来加载,试验装置成本低且体积小,微试件的夹持和对中也容易控制。然而,现有的非接触式微结构疲劳试验装置同样存在问题,它们大多通过静电驱动平行板或梳齿结构,将交变的载荷传递到微试件上,驱动微试件处于共振状态,以使微试件考核部位发生疲劳破坏。不过由于静电失稳效应(Pull-in effect)的存在,静电力载荷受到严重制约,因此微试件在此类试验装置下的振幅不够大,通常只有电极间距的1/3,导致试件考核部位的振动应力应变幅值不足以进行低周疲劳试验,具体体现为单根微试件的试验时间往往超过一天。为了加大微试件考核部位的振动应力、提高低周疲劳损伤、从而减低试验时间,目前的方法是在微试件上设计缺口特征,或者将微试件置于真空环境中进行试验。上述方法虽然能够缩短试验时间,但却是以改变(削弱)原有微结构的抗疲劳性能为代价的,这种试验条件和实际工作条件的差异,会影响微结构疲劳试验数据可靠性和有效性,也就无法精确预测微结构在实际工作条件下的寿命。综上所述,微结构疲劳领域亟需一种既能够简单便捷地进行试验(不存在夹持和对中问题),又能保证试验结果精度(不改变微结构原有结构特征和工作条件)的疲劳试验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技术解决问题: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自激振动原理的微结构疲劳试验装置,其既解决了接触式试验装置成本高、夹持和对中困难的问题,又改善了现有非接触式试验装置的加载载荷不足的问题。
本发明技术解决方案:基于自激振动原理的微结构疲劳试验装置,具体包括:
一个绝缘支撑基座,该绝缘支撑基座既不与任何电极相连,也不接地,处于电势浮动状态;
一个导电的微试件,该微试件的一端固定在上述绝缘支撑基座上,另一端为水平悬空状,微试件可以保持其在微机电器件中原来的结构特征;
两个直流驱动电极,置于微试件两侧且与微试件平行,电极高度略低于绝缘支撑基座,其中一个直流驱动电极接入直流正电压,另一个直流驱动电极接入直流负电压,两电极之间保持一定的间距;
一个衬底,所述绝缘支撑基座和直流驱动电极均固定在该衬底上。
通过在两个直流驱动电极之间串联一个电阻,在电阻上并联一个示波器和计数器,实现载荷循环数的监测和记录。
所述微试件可以是微悬臂梁、微简支梁、微薄膜等不同形式的微结构,横截面可以是方形、圆形、椭圆等不同形状,制备材料可以是各种导电材料,如硅、金、铝、铜、形状记忆合金等。
所述直流驱动电极为柱体,其横截面可以是多种形状,包括矩形、圆柱形或椭圆形。
所述绝缘支撑基座和衬底材料为多种绝缘材料,包括聚酰亚胺、硅橡胶或光刻胶。
所述微试件为直径25-26μm的微悬臂梁时,其长度为15-20mm。
所述直流驱动电极为直径为3mm的圆柱形时,电极中的一个直流驱动电极接入正的直流电压,范围为0~+3000V,另一个直流驱动电极则接入负的直流电压,范围为0~-3000V,电极之间保持的间距为8-15mm。
所述直流驱动电极为直径为3mm的圆柱形时,其绝缘支撑基座的高度为3-3.5mm。
可以通过改变两电极的横截面、间距、以及直流电源输出,来调节微试件上的循环载荷幅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8144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磁选滚筒的聚磁磁芯
- 下一篇:一种粉碎机的动锥衬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