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功能的塑料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63211.4 | 申请日: | 2013-10-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960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08 |
发明(设计)人: | 严晓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太仓市天丝利塑化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33/02 | 分类号: | B29C33/02 |
代理公司: | 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 32237 | 代理人: | 贺翔 |
地址: | 2154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功能 塑料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塑料成型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多功能的塑料模具。
背景技术
对于热固性塑料,比如固态硅橡胶或液态热固性塑料,使用其生成塑料产品时,需将塑料材料放入模具型腔与凸模之间(即形成塑料产品的区域),对塑料材料进行加热使其熔化,型腔中的熔料经过保压、冷却、固化定型形成塑料产品。加热是通过焊头的脉冲加热或恒温加热等方式加热固态硅橡胶或液体材料至熔融态,脉冲加热较为昂贵,且加热不均匀,恒温加热较慢,需消耗较长时间。为了解决这一技术问题,后来人们发明了一种塑料模具,包括模具型腔,还包括均匀分布于模具型腔外侧的电加热器、均匀分布于模具型腔外侧的凹模镶块的若干管道,若干管道相互交织成网状,电加热器位于管道内。这种结构的塑料模具加热速度慢,结构复杂、成本高,不利于推广使用。
故有必要对现有的塑料模具进行进一步地技术革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的一种多功能的塑料模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多功能的塑料模具,包括模具本体,模具本体内设有模腔和第一凹槽,所述模腔为矩形,模腔的周围设有第二凹槽,第二凹槽内设有加热片,第一凹槽设置在第二凹槽的下面,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之间通过第三凹槽连通,第一凹槽内设有温度调节器,温度调节器的侧面设有用与给温度调节器供电的电源,温度调节器的信号输出端通过导线与加热片的信号输入端连接,导线设置在第三凹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加热片与模腔间的间距为3-5mm。
进一步地,所述模具本体的侧面设有温度检测仪。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发明有益效果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多功能的塑料模具,包括模具本体,模具本体内设有模腔和第一凹槽,所述模腔为矩形,模腔的周围设有第二凹槽,第二凹槽内设有加热片,第一凹槽设置在第二凹槽的下面,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之间通过第三凹槽连通,第一凹槽内设有温度调节器,温度调节器的侧面设有用与给温度调节器供电的电源,温度调节器的信号输出端通过导线与加热片的信号输入端连接,导线设置在第三凹槽内。
本发明结构简单、设计巧妙,在使用时,通过接通温度调节器,可以控制加热片的加热温度,而且可以根据需要自由的调节所需要加热的温度。这是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便于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模具本体; 2、模腔; 3、第一凹槽; 4、第二凹槽;
5、第三凹槽; 6、温度调节器; 7、电源; 8、导线;
9、温度检测仪; 10、加热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其中的示意性实施例以及说明仅用来解释本发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如图1所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多功能的塑料模具,包括模具本体1,模具本体1内设有模腔2和第一凹槽3,所述模腔2为矩形,模腔2的周围设有第二凹槽4,第二凹槽4内设有加热片10,第一凹槽3设置在第二凹槽4的下面,第一凹槽3与第二凹槽4之间通过第三凹槽5连通,第一凹槽3内设有温度调节器6,温度调节器6的侧面设有用与给温度调节器6供电的电源7,温度调节器6的信号输出端通过导线8与加热片5的信号输入端连接,导线8设置在第三凹槽5内。
由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加热片10与模腔2间的间距为3-5mm。
由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模具本体1的侧面设有温度检测仪9。
本发明结构简单、设计巧妙,在使用时,通过接通温度调节器,可以控制加热片的加热温度,而且可以根据需要自由的调节所需要加热的温度。这是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便于推广使用。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故凡依本发明专利申请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包括于本发明专利申请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太仓市天丝利塑化有限公司,未经太仓市天丝利塑化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6321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