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孔碳材料在锂‑亚硫酰氯电池正极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54424.0 | 申请日: | 2013-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18218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09 |
发明(设计)人: | 张益宁;张华民;王美日;李婧;马艺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M4/583 | 分类号: | H01M4/583;H01M4/06;C01B32/05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21002 | 代理人: | 马驰 |
地址: | 116023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孔 材料 亚硫酰氯 电池 正极 中的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次电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碳材料在锂-亚硫酰氯电池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锂-亚硫酰氯电池除具有锂电池的电压高、能量大、放电平台稳定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外,还因其工作温度范围宽、贮存寿命长而在某些特殊领域受到更多重视。锂-亚硫酰氯电池虽然比其他几种锂电池商品化要晚,但已成为当今世界上生产的主要锂电系列。该电池负极为金属Li,正极采用多孔碳材料制备,电解液通常采用LiAlCl4作为溶剂,SOCl2作为溶剂,同时SOCl2作为活性物质吸附在正极中。电池表达式为:(-)Li|SOCl2-LiAlCl4|SOCl2(C)(+)。
放电过程中,负极金属锂被氧化为锂离子,而正极中,SOCl2被还原,其产物为S和LiCl。正极放电产物均不溶于电解液,沉积占据电极孔道直至放电结束。因此,作为电化学反应发生的场所,碳材料孔结构物性参数,如:比表面积、孔容、孔径分布对电池性能,尤其是放电容量具有重要的影响。
电池放电过程中,固体产物沉积对电极孔道的占据势必影响锂离子在其中的传输,进而增大离子传输电阻,特别是在放电末期,严重制约电极反应的进行,从而成为降低电极空间利用率的关键因素。因此,为了避免电极孔道的过度堵塞,通常可采用富含大孔结构的碳材料,例如乙炔黑。然而,该材料比表面积较低,而材料的比表面积直接决定了其电化学反应界面的大小,因此不利于电池的大电流放电性能;同时,其孔容也较小,从而不利于获得较高的放电容量。另一方面,当采用具有较大比表面积和孔容的碳材料,如科琴黑,此时由于其所含大孔比例较低,因此电极孔道在放电过程中极易堵塞,因此,不适宜应用于锂-亚硫酰氯电池。
由此可见,传统的颗粒型碳材料,由于其孔道空间主要由颗粒间空隙构建,较大的颗粒粒径有利于获得较大的孔径,但其比表面积和孔容却较低;另一方面,虽然较小的颗粒粒径可获得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孔容,但其大孔含量却较低。因此,采用该类型孔结构的碳材料无法在高比表面积,高孔容与大孔间实现平衡。
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材料的孔形成机制方面进行突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多级孔分布的碳材料在锂-亚硫酰氯电池中的应用。
构成该碳材料的碳颗粒具有类蜂窝状的孔结构,其颗粒尺寸为1-30um,优选范围为1-10um,其颗粒间间隙可用作大孔锂离子传输通道;同时,其内部由碳片层构建交错贯通的产物沉积孔道,其孔径范围主要集中于5~90nm,优选范围为10-60nm,具体值可通过调控碳材料制备工艺参数实现,较小的孔径可在颗粒内部形成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孔容。因此,通过采用该结构的碳材料,可有效解决传统结构碳材料所面临的问题,实现高比表面积,高孔容与大孔构建间的平衡。
本发明所述碳材料孔容为0.5~5cm3/g;碳颗粒内部除了由碳片层作为孔壁而构成的交错贯通孔之外,还存在均匀分布于碳片层孔壁内的孔,其孔径范围主要集中于1~10nm,这部分孔的参数主要取决于碳材料制备过程中所采用的碳源,所述的碳片层厚度为2~50nm。碳片层其表面还可原位掺杂催化组分,包括N、B、O、Fe、Co、Ni、Cu、Ag、Pt、Pd、Au、Ir、Ru、Nb、Y、Rh、Cr、Zr、Ce、Ti、Mo、Mn、Zn、W、Sn、La及V的一种或二种以上,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检测,检测范围内催化组分占检测范围所有元素的物质的量比例为0.1~10%。将该材料用于制备锂-亚硫酰氯电池正极,正极材料组成成份包括碳材料和粘结剂,其中碳材料质量含量为70%~95%;所述的粘结剂为,聚四氟乙烯,聚乙烯醇,聚偏氟乙烯,羧甲基纤维素钠,聚烯烃,丁苯橡胶,氟化橡胶,聚氨酯中的一种或多种。
该碳材料制备主要采用模板法实现,也可与金属盐催化活化或发泡法结合。具体过程如下:
将碳前驱物和模板溶于去离子水或有机溶剂中,水浴加热40~85℃并机械搅拌,待水分或有机溶剂完全蒸发后在60~80℃干燥;干燥后的产品进行碳化,碳化气体为N2或/和Ar,碳化温度范围在500~1700℃,优选范围为600~1100℃,碳化时间控制在1~8h,得到模板/碳复合物,用酸或碱溶液去除模板,经过滤、干燥,即得多孔碳材料。
其中所述碳前驱物包括以下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
(1)低分子的糖类,包括蔗糖、淀粉、麦芽糖、葡萄糖、木糖或糠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5442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