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猪苓高产栽培技术无效
| 申请号: | 201310441304.7 | 申请日: | 2013-09-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936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08 |
| 发明(设计)人: | 白文钊;雷子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理工学院 |
| 主分类号: | A01G1/04 | 分类号: | A01G1/0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72300***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猪苓 高产 栽培技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栽培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种猪苓高产栽培技术。
背景技术
猪苓是一种重要的药用、保健两用性真菌,目前生产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加上深加工开发研究及应用,市场价位居高不下。野生资源已趋于匮乏,由于人们对猪苓人工栽培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人工栽培生产存在许多技术难关。近几年,采用仿天麻人工栽培方法技术试验猪苓栽培,但是,由于猪苓的属性与天麻相似而不相同,人工栽培猪苓技术难关和高产方法尚没有突破。所以人工栽培猪苓兴趣高、面积大,可栽培效益低,栽培技术是猪苓栽培的瓶颈。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猪苓高产栽培技术,提高猪苓的人工栽培产量,缩短栽培周期,使用本发明的栽培方法可缩短猪苓栽培周期2年以上,达到从栽待收3年的一个周期,产出比提高到1:10—15的高产效果(正常栽培周期为5年左右,产出比为1:3—5,甚至失败无收);而且产品质量优质安全,解决了长时间以来猪苓人工栽培周期长,不能高产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猪苓高产栽培技术,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
A菌种选评:选取野生的或繁殖两代以内的,子实体饱满、表面光滑、色泽黑正、大小20-29g的个体作为栽培种子;
B伴生菌评价及培育:选取褐色盘状的蜜环菌(菌核)作为伴生菌菌种。将伴生菌菌种从菌核分离纯化,再把分离纯化的蜜环菌,通过菌丝培育,形成萌发菌,当萌发菌发育成棉花状时,与菌棒混合培育伴生菌菌棒;
C猪苓培育技术:
a穴体设计:长×宽×高=0.8m×0.8m×0.3~0.4m;
b菌菌比:穴内下种,每穴猪苓菌种500g,蜜环菌菌种:猪苓菌种=2:1;
c结构配置:研究采用穴内蜜环菌与猪苓3+2斜体配置的科学模式,即3层蜜环菌菌棒加置2层猪苓菌种层叠配置结构,菌棒平面斜体,层间交错配置。
d栽培立地环境:栽培地海拔为:800—1500m,不积水半阴半阳的坡地。
e培育管理办法:遮阴半晒,湿度:80%左右,排水防涝;
f采收:栽种满3年后,起穴采收,并选留下一代种子。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①筛选分离野生菌种,使品种资源遗传良质。②确定了猪苓与伴生菌(蜜环菌)栽培比例,使生长营养供给科学化。③研究设计了科学的栽培穴体和穴体内结构模式、方法技术,使生长效益达到最大化。本发明的栽培方法可缩短猪苓栽培周期2年以上,达到从栽待收3年的一个周期,产出比提高到1:10—15的高产效果(正常栽培产出比为1:3—5,甚至失败无收)。并且产品质量优质安全,解决了长时间以来猪苓人工栽培周期长,不能高产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发明的栽培方法的步骤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
一种猪苓高产栽培技术,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
A菌种选评:选取野生的或繁殖两代以内的,子实体饱满、表面光滑、色泽黑正、大小20-29g的个体作为栽培种子;
B伴生菌评价及培育:选取褐色盘状的蜜环菌(菌核)作为伴生菌菌种,将伴生菌菌种从菌核分离纯化,再把分离纯化的蜜环菌,通过菌丝培育,形成萌发菌,当萌发菌发育成棉花状时,与菌棒混合培育伴生菌菌棒;
C猪苓培育技术:
a穴体设计:长×宽×高=0.8m×0.8m×0.4m;
b菌菌比:穴内下种,每穴猪苓菌种500g,蜜环菌菌种:猪苓菌种=2:1;
c结构配置:研究采用穴内蜜环菌与猪苓3+2斜体配置的科学模式,即3层蜜环菌菌棒加置2层猪苓菌种层叠配置结构,菌棒平面斜体,层间交错配置。
d栽培立地环境:栽培地海拔为:800—1500m,不积水半阴半阳的坡地。
e培育管理办法:遮阴半晒,湿度:80%左右,排水防涝;
f采收:栽种3年后,起穴采收,并选留下一代种子。
实施例二:
一种猪苓高产栽培技术,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
A菌种选评:选取野生的或繁殖两代以内的,子实体饱满、表面光滑、色泽黑正、大小20-29g的个体作为栽培种子;
B伴生菌评价及培育:选取褐色盘状的蜜环菌(菌核)作为伴生菌菌种,将伴生菌菌种从菌核分离纯化,再把分离纯化的蜜环菌,通过菌丝培育,形成萌发菌,当萌发菌发育成棉花状时,与菌棒混合培育伴生菌菌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理工学院,未经陕西理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4130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功能喷杆装置
- 下一篇:锅炉烟道旁路烟气挡板轴防尘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