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稻田间种水生蔬菜复合种植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32907.0 | 申请日: | 2013-09-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9366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08 |
发明(设计)人: | 黎华寿;谭乾开;秦俊豪;黎俏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G1/00 | 分类号: | A01G1/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越秀区哲力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88 | 代理人: | 汤喜友 |
地址: | 513042***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稻田 间种 水生 蔬菜 复合 种植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植物栽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稻田间种水生蔬菜复合种植的方法。
背景技术
复合农田生态系统的综合效应是当前农业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有学者对农田生态系中作物构成与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关系作了比较详细的报道,对稻区保留田埂杂草增加生物多样性和利用轮作改善农田生态条件进行过研究,间套作种植方式对控制作物病原虫害和提高养分利用率等具有明显的效应。间作套种能提高地上部光热资源利用减少病虫害、改善土壤和作物根际环境方面,从而实现增产增收等方面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小麦套玉米间作较单作在光的捕获和利用上有显著优势,烟间套种草木樨、甘薯能显著降低烤烟的下等烟比例,高烤烟烟叶总糖、还原糖和糖碱比含量,降低氯含量,间作系统能使作物养分吸收量提高从而改善了土壤有效供肥能力和根际养分吸收环境,小麦间蚕豆间作具有明显的氮养分吸收优势;玉米辣椒间作条件下,间作可以提高玉米磷素养分的吸收总量和生物学产量,并且间作还可以提高玉米地上部分含钾量和生物学产量。
间套作的复合农田生态系统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但是目前尚缺乏水稻-水生作物(水芋头、水蕹菜、慈菇、荸荠)间作的严格科学实验和案例报道,关于水稻与水生经济作物间种的实用性数据仍是缺乏,对其间作系统的定量评价仍没有完备的试验数据,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及农民可操作性方面仍没有一套完整的生产实践数据。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收获优质水生蔬菜,并提高土地利用率的稻田间种水生蔬菜复合种植的方法。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稻田间种水生蔬菜复合种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种植水稻的同时,间插种植水生蔬菜,所述水生蔬菜包括水芋头、水蕹菜、慈菇和荸荠中的一种或者两种以上。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水稻植株行距为(10~20)cm×(10~20)cm,水芋头扦插株行距为(20~30)cm×(20~30)cm,每种植8行水稻紧接着种植2行水芋头,重复操作。
优选地,水稻植株行距为15cm×15cm,水芋头扦插株行距为25cm×25cm。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水稻植株行距为(10~20)cm×(10~20)cm,水蕹菜扦插株行距为(20~30)cm×(20~30)cm,每种植8行水稻紧接着种植2行水蕹菜,重复操作。
优选地,水稻植株行距为15cm×15cm,水蕹菜扦插株行距为25cm×25cm。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晚茬水稻种植时,间种慈菇,所述的水稻植株行距为(10~20)cm×(10~20)cm,慈菇扦插株行距为(20~30)cm×(20~30)cm,每种植8行水稻紧接着种植2行慈菇,重复操作。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晚茬水稻种植时,间种荸荠,所述的水稻植株行距为(10~20)cm×(10~20)cm,荸荠扦插株行距为(45~55)cm×(45~55)cm,每种植8行水稻紧接着种植1行荸荠,重复操作。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的水稻与所述的水生蔬菜间作种植的面积比为水稻︰水生蔬菜=6︰4,间种规格为12m×10m。
优选地,所述的水生蔬菜的插植以“品”字形方式错开,以增加稻区作物景观多样性。
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利用生物多样性合理布局的种植生产模式简单易行,便于农民掌握,合理的混合间栽模式不仅能够减少甚至控制病害,减少农药的使用量,能够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同时收获无公害的水生蔬菜,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并提高土地利用率,从而有利于农民增产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水稻间种在带动农民生产无公害农产品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附图说明
图1是试验田所在地2006年的天气情况。
图2是试验田早茬不同模式耕作下间作效果的定量比较。
图3是试验田晚茬不同模式耕作下间作效果的定量比较。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农业大学,未经华南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3290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汽车废气涡轮驱动轴向励磁发电机
- 下一篇:挂篮组装件移位装置及施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