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就近计算的云计算架构在审
申请号: | 201310429848.1 | 申请日: | 2013-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911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01 |
发明(设计)人: | 周维波;李光亚;陈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29/08 | 分类号: | H04L29/08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1 | 代理人: | 翁若莹;柏子雵 |
地址: | 20111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就近 计算 架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经过改进的云计算架构模型,针对特定应用需求,采用就近计算的架构,可以提高云计算平台的资源利用率和系统效能。
背景技术
现有的云计算平台由两部分组成:存储平台和计算平台,其逻辑结构如图1所示。在现有的云计算平台结构中,一个标准的云服务过程包括:
1、首先访问计算资源调度服务器,将计算任务分解到计算资源池中的服务群进行计算;
2、计算资源池访问存储资源调度服务器,获取存储资源的位置;
3、计算资源池访问存储资源池,获取所需要的数据进行计算,结果汇集完成云计算服务。
在一个云服务请求中,计算资源池需要通过网络两次访问存储资源:首先访问存储资源调度,获取数据的存放位置,然后再次访问存储资源池,获取数据。这种模式对一些高负载云服务系统——比如谷歌的搜索引擎等——是合理的结构。但在我们的大多数应用中,并没有像谷歌搜索那么高的负载,一个突出的表现就计算资源池中,CPU的利用率较高,但I/O利用率很低;而存储资源中,I/O利用率较高,但CPU的利用率较低。同时计算资源池每一次访问云存储的数据都要发起两次网络连接,降低了系统的反应速度。综合上述因素,最终导致系统在中等负载的情况下整体效能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的云计算架构,在中等负载的情况下提高系统的整体效能。在数百个节点的云计算平台中降低系统内网络消耗,提高节点的利用效率。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就近计算的云计算架构,其包括云计算资源调度服务器和云计算节点,其特征在于:
云计算节点负责存储数据,完成分解服务的计算任务并将结果反馈,数据在不同的云计算节点上存储,互为备份,云计算节点完成分解后的计算任务时只访问本机所存储数据;
云计算资源调度服务器负责分解云计算服务请求,任务分解时,云计算资源调度服务器根据存放所请求数据的云计算节点和存储该数据的云计算节点的负载状况将任务分解为子任务,最终云计算节点所需要完成的子任务只需要访问本节点所存储的数据。
优选地,若同一份数据在多个所述云计算节点存储,则所述云计算资源调度服务器根据存储该数据的云计算节点负载状况对该份数据的处理任务进一步分解到多个云计算节点上进行处理。
优选地,所述云计算资源调度服务器根据所存储的数据中经验的业务数据和知识来优化地分解云计算服务请求。
优选地,所述云计算节点通过网络访问相关的配置信息。
优选地,云计算服务分解处理和云数据存储在同一云计算节点上进行,对业务数据的处理不产生网络访问。
采用本发明,相比于传统的云计算架构模型,在系统整体效能上有明显提高,降低了平台内部的网络I/O流量,提高了系统的响应速度,云计算平台的节点同时提高计算和存储资源,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在系统效能和设备利用率、功耗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云计算平台逻辑结构;
图2为改进的云计算架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更明显易懂,兹以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结合图2,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就近计算的云计算架构,其包括云计算资源调度服务器和云计算节点:
云计算节点负责存储数据,完成分解服务的计算任务并将结果反馈,数据在不同的云计算节点上存储,互为备份,云计算节点完成分解后的计算任务时只访问本机所存储数据。云计算节点可以通过网络访问计算、存储任务等相关的配置信息。
云计算资源调度服务器负责分解云计算服务请求,任务分解时,云计算资源调度服务器根据存放所请求数据的云计算节点和存储该数据的云计算节点的负载状况将任务分解为子任务,最终云计算节点所需要完成的子任务只需要访问本节点所存储的数据。云计算资源调度服务器根据所存储的数据中经验的业务数据和知识来优化地分解云计算服务请求。若同一份数据在多个所述云计算节点存储,则所述云计算资源调度服务器根据存储该数据的云计算节点负载状况对该份数据的处理任务进一步分解到多个云计算节点上进行处理。
在本发明中,云计算服务分解处理和云数据存储在同一云计算节点上进行,对业务数据的处理不产生网络访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2984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