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大型铸钢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铸造粉尘的收集排放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26501.1 | 申请日: | 2013-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21749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1-04 |
发明(设计)人: | 王军伟;罗永建;李文辉;刘轶;李子木;闫新飞;王永恩 | 申请(专利权)人: | 共享铸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D45/00 | 分类号: | B22D45/00 |
代理公司: | 宁夏专利服务中心64100 | 代理人: | 古玲玉 |
地址: | 750021 宁夏回*** | 国省代码: | 7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大型 铸钢件 生产过程 产生 铸造 粉尘 收集 排放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粉尘收集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大型铸钢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铸造粉尘的收集排放装置。
背景技术
在铸钢件的生产过程中,为了达到型砂多次使用的目的,浇注后的型砂要经过落砂、再生、分离等环节进行除尘处理;铸件在前序进行的冒口切割、气刨等工序会产生大量的金属粉尘,纵观国内外铸造行业,对这些粉尘的收集方法多采用单体大功率布袋式除尘器收集,再通过电机带动绞轮,将收集的灰分推送至下料口,下料口下方摆放储灰斗,等储灰斗满了以后,再换一个空的灰斗继续储灰,如此循环更换灰斗,最后,集中将灰斗中的灰倒进排灰车辆中拉出去外排。这种方法存在以下缺点:1)排灰点分散,使用的灰斗多;2)灰尘通过绞轮先排进灰斗,再排进拉灰车辆的过程中存在大量的扬尘,严重污染环境;3)每次排灰工作量大,至少需要两个人操作。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克服上述缺陷的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能解决粉尘在排放过程中产生的二次扬尘问题、降低员工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维修成本的一种大型铸钢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铸造粉尘的收集排放装置。
本发明通过如下方式实现:
一种大型铸钢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铸造粉尘的收集排放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串联在一起的排灰点,所有的排灰点通过送灰主管道与料气分离器一侧相连,料气分离器另一侧通过进气管道与罗茨泵相连,料气分离器下部连有储灰斗;
所述每个排灰点均是由排灰绞轮、排灰绞轮下方依次安装的卸料器、过度斗和文氏卸料器组装而成;
在所述过度斗中安装有气动插板阀和料位计。
本发明有如下效果:
1)能解决粉尘在排放过程中产生的二次扬尘问题、并能降低员工劳动强度:本发明提供的装置它包括串联在一起的排灰点,所有的排灰点通过送灰主管道与料气分离器一侧相连,料气分离器另一侧通过进气管道与罗茨泵相连,料气分离器下部连有储灰斗;所述每个排灰点均是由排灰绞轮、排灰绞轮下方依次安装的卸料器、过度斗和文氏卸料器组装而成;利用罗茨风机产生的负压,带动管道内空气的流动,从排灰点排出的灰进入负压管道,随着负压作用产生的气流进入气料分离器,空气通过气料分离器中的布袋出去,灰分留在布袋上,通过装在布袋上的压缩空气反吹阀,将留在布袋上的灰分吹落进入灰室,集中排放。
2)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维修成本:本发明提供的装置在排灰绞轮的卸料器下方安装过度斗,在过度斗下方安装文氏卸料器,将文氏卸料器与远端料气分离器相连,安装储灰斗,安装罗茨泵,将各点连接起来,实现粉尘集中收集,将每个排灰点下方的过度斗安装气动插板阀,过度斗中安装料位计,当过度斗的高料位报警时,触发罗茨泵,送灰主管道中充满负压,过度斗中的灰分随着负压进入料气分离器,通过料气分离器中的过滤布袋,将灰分阻止在布袋上,落入储灰斗,集中外排,不但能提高工作效率,还降低了灰斗因为多次排灰造成损坏的维修成本。
3)本发明提供的装置可将树脂灰、气刨金属灰、冒口切割金属灰、废渣等分仓存放,方便了灰分的集中处理;
4)本发明提供的装置节省了排灰、更换灰斗使用车辆产生的燃油费、车辆维修费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每个排灰点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大型铸钢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铸造粉尘的收集排放装置,如图1所示:它包括串联在一起的排灰点8,所有的排灰点8通过送灰主管道与料气分离器5一侧相连,料气分离器5另一侧通过进气管道与罗茨泵7相连,料气分离器5下部连有储灰斗6。
如图2所示:所述每个排灰点8均是由排灰绞轮1、排灰绞轮1下方依次安装的卸料器2、过度斗3和文氏卸料器4组装而成。
在所述过度斗3中安装有气动插板阀和料位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共享铸钢有限公司,未经共享铸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2650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