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发动机气缸套冷却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1310417846.0 | 申请日: | 2013-09-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703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25 |
发明(设计)人: | 姚亮宇;王家雄;郭昌明;张小良;曾壮;黄树和;王龙飞;尹玉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北方发动机研究所(天津) |
主分类号: | F02F1/10 | 分类号: | F02F1/10 |
代理公司: | 太原同圆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4107 | 代理人: | 王金锁 |
地址: | 300400***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动机 气缸套 冷却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发动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发动机气缸套冷却结构。
背景技术
在常用发动机结构设计中,当采用湿式气缸套时,缸套在工作状态下外侧需要布置流动的冷却水,以带走燃料燃烧产生的热量,降低缸套、气缸盖和活塞等的温度。缸套外侧水腔一般设计为圆形回转体结构,这样设计的优点是制造工艺性较好,缸套变形容易控制。但传统设计气缸套外侧冷却水的流动状态不容易控制,水腔局部区域存在水流较慢的情况,俗称“死区”,这种区域冷却水的换热系数会比较低,导致缸套在该区域的温度较高。当发动机热负荷较低时,缸套局部温度较高时不会导致可靠性问题,但是当发动机热负荷较高时,缸套局部温度较高会引发很多可靠性问题,如活塞烧蚀、拉缸、燃烧室漏气量过大等,如何通过优化冷却水流动,保证缸套温度分布尽量均匀就成为需要特别考虑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了一种发动机气缸套冷却结构。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一种发动机气缸套冷却结构,它包括气缸套1及设置在气缸套1上设置的水流导向筋2,其特征是气缸套1外为环形水腔,水流导向筋2将所述环形水腔分割为环形水腔上部3和环形水腔下部4,水流导向筋2为局部凸起的筋板结构,在远离进、回水口的位置设计引导冷却水流通的缺口。
所述的水流导向筋2在远离进、回水口的位置设计有中心角为60度的缺口。
所述的水流导向筋2结构为螺旋形。
所述的水流导向筋2结构为多层结构形状。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⑴通过调整水流导向筋高度、长度和开口大小等参数,可以合理组织缸套周围冷却水流动速度和方向,提高缸套局部散热效率,有效改善缸套局部温度过高的问题;⑵可明显延长冷却水流动路径,改善环形水腔内水流均匀性,降低缸套因局部温度过高引发零部件故障的风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沿A-A剖切符号的剖视图;
图3为带有冷却导向结构的缸套在整机工作状态下冷却水流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一种发动机气缸套冷却结构,它包括气缸套1及设置在气缸套1上设置的水流导向筋2,其特征是气缸套1外为环形水腔,水流导向筋2将所述环形水腔分割为环形水腔上部3和环形水腔下部4,水流导向筋2为局部凸起的筋板结构,在远离进、回水口的位置设计引导冷却水流通的缺口。
所述的水流导向筋2在远离进、回水口的位置设计有中心角为60度的缺口。
所述的水流导向筋2结构为螺旋形。
所述的水流导向筋2结构为多层结构形状。
工作原理如下:水流导向筋将环形水腔分割为上下两部分;当发动机处于工作状态时,缸套周围冷却水流动状态如图3所示,冷却水从进水孔流入环形水腔下部,由于水流导向筋的阻挡作用,冷却水只能沿水套两侧流向水流导向筋开口处,在开口处汇合后流入环形水腔上部;进入环形水腔上部后该水流被拆分为两股,一股直接上行至出水口2流出,另一股在180°折返后沿环形水腔上部两侧汇合到进水口上方的出水口1处流出。本发明可明显延长冷却水流动路径,改善环形水腔内水流均匀性,降低缸套因局部温度过高引发零部件故障的风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北方发动机研究所(天津),未经中国北方发动机研究所(天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1784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