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抑制臭氧化过程中溴酸盐产生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16043.3 | 申请日: | 2013-09-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7009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2 |
发明(设计)人: | 吴雪飞;黄鑫;刘佳;刘爽;卢宁;郦春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1/36 | 分类号: | C02F1/36 |
代理公司: | 上海上大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05 | 代理人: | 陆聪明 |
地址: | 200444***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抑制 臭氧 过程 溴酸盐 产生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抑制臭氧化过程中溴酸盐产生的方法,属于水处理消毒和氧化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大量的生活和工业污水排入水体,使水源水质恶化。常规的饮用水处理工艺虽然可以去除水中许多有毒有害物质,但对水体中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却不太理想,过滤后的出水仍含有较多的有机污染物。针对常规处理工艺的不足,臭氧化技术应运而生。臭氧氧化能力极强,氧化还原电位为2.07V,在碱性溶液中仅次于氟。它能快速的杀死水中的细菌和病毒,去除水中的异味,同时还能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有机和无机污染物,降低水中的BOD和COD,工艺简单,安全可靠,因此在饮用水处理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但是在臭氧氧化和消毒的过程中,副产物溴酸盐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臭氧的应用。溴酸盐已经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定为2B级潜在致癌物,其具有一定的遗传毒性,对饮用水安全构成一定的威胁。世界卫生组织、美国环保局、欧盟以及我国等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均规定溴酸盐限值为10μg/L。因此,在用臭氧对饮用水进行消毒处理时,如何抑制溴酸盐的产生就显得十分重要。
目前对于溴酸盐的控制技术主要有降低原水含溴量、加氨法以及降低溶液pH值等。这些方法各自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加氨法,虽然抑制了溴酸盐的产生,但可能会导致具有毒性的含氮消毒副产物产生;降低原水含溴量以及调剂pH值在实际生产中都不太经济。
所以,如何有效的抑制臭氧化过程中溴酸盐的产生,是目前臭氧应用中的一个较难克服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抑制臭氧化过程中溴酸盐产生的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在抑制溴酸盐方面存在的不足。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抑制臭氧化过程中溴酸盐产生的方法,在对溴酸盐前驱物进行臭氧化工艺前,对含有溴酸盐前驱物的水体进行超声处理,水中将产生活性自由基,活性自由基促进随后臭氧化工艺中的臭氧转化为羟基自由基,从而抑制了溴离子经臭氧化的途径产生溴酸盐。
所述超声的功率为66w~100w,频率为400kHz,超声时间大于20min。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优点:
本发明方法开创性的采用了超声加臭氧的方式,不仅达到了抑制溴酸盐的显著效果,而且避免了药剂投加带来的风险。同时和单独臭氧相比,本方法对水中其他有机物也有更好的去除效果。这是一种操作简便,高效快捷的抑制臭氧化过程中溴酸盐产生的方法,可广泛应用于饮用水消毒处理。此外,增设的超声装置对水中藻毒素、腐殖质等有机物也有较好的去除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超声/臭氧联用对溴酸盐抑制效果曲线。
图2是不同超声时间对溴酸盐抑制效果的影响。
图3是不同超声功率对溴酸盐抑制效果的影响。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具体描述。
实施例1
利用超声/臭氧联用工艺抑制溴酸盐产生的实验按以下步骤进行:配置溴离子浓度为0.5mg/L的溶液A和B,加入一定量的磷酸缓冲溶液,使其pH保持在7.0左右。一份溶液中加入一定量高浓度臭氧水,使该体系的最终臭氧浓度为1.0mg/L。每隔10min取样测定BrO3-含量。而另一份溶液先进行60min超声(100W,400KHz),再加入相同量的臭氧水,每隔10min取样测定。实验结果如图1,超声前30min内,臭氧工艺中溴酸盐的产生量基本维持在6.5~7.0μg/L,随后不断增加,到60min时达到最大值7.979μg/L。而超声/臭氧工艺的溴酸盐产生量却一直维持在0,没有溴酸盐的产生,这是由于超声过程中产生一定量的活性自由基。当臭氧加入时,经超声后的水促进臭氧分解成具有更高活性的羟基自由基,也使得溴酸盐的主要产生途径发生改变,产生了抑制溴酸盐的效果。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大学,未经上海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1604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