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响应时间趋势分析的Web服务系统访问量控制装置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15743.0 | 申请日: | 2013-09-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420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1 |
发明(设计)人: | 夏云霓;罗辛;朱庆生;张蛘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L29/08 | 分类号: | H04L29/08;G06F9/44;H04L12/26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50123 | 代理人: | 康海燕 |
地址: | 400030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响应 时间 趋势 分析 web 服务 系统 访问量 控制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Web服务,尤其涉及基于响应时间趋势分析的Web服务系统访问量控制的方法、装置和服务器。
背景技术
Web服务作为一种新型的分布式构件模型在电子商务、企业应用集成等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被认为是面向服务计算构架(SOA)中最核心的技术之一。Web服务运行在动态变化的网络环境中,其运行时的服务质量也在频繁变化中,这种动态性使得Web服务的实际可靠性相对于传统形态的软件更难以预测、掌控和干预。
Web服务在运行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大量用户并发访问的高负载状况,在高负载状况下,运行Web服务的服务器承受非常大的访问压力,此时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控制,服务器性能下降,Web服务对用户请求的响应时间增大,将严重的影响了使用者对Web服务的满意度。这个响应时间与Web服务的任务访问量直接相关,访问量增多可以提高吞吐量,但超过一定水平后将会导致响应时间急剧下降,反而造成Web服务性能的急剧降低甚至崩溃。因此,对于运行时可能出现的高负载并发访问,Web服务系统一般都会通过访问量控制保证性能以及已运行业务的执行效率。然而,访问量限制的设置必须在合理范围之内,设置过高可能导致服务器不堪重负、处理性能急剧下降,而过低则可能导致服务器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合理的访问量控制与服务器性能、运行时资源的动态可用性以及访问负载等动态变化的运行环境密切相关,难以简单地设置一个固定值。然而,传统的控制方法都是事先设定最大访问上限,或者由系统管理员根据系统运行状况手动调节,从而导致系统在高负载状况下经常难以达到最合理的运行状态。此外,传统的方法多采用固定间隔时间采集系统负载并进行控制,可能存在“控制过密”或者“控制过疏”的情况。控制过密是指Web服务系统负载趋于稳定的情况下,反而频繁的对Web服务进行负载监测和访问量控制,人为的为系统制造了额外的负担;控制过疏则是指Web服务系统负载处于频繁变化的情况下,反而以过大的间隔时间进行负载监测和访问量控制,可能因为控制不及时导致系统性能急剧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采用固定间隔时间采集系统负载并进行控制,造成“控制过密”或者“控制过疏”的情况,本发明充分考虑真实环境下Web服务任务响应时间的动态可变性,提出一种基于响应时间趋势分析的Web服务系统访问量控制的方法、装置和服务器。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基于响应时间趋势分析的Web服务系统访问量控制装置、控制方法、和服务器,以动态的分析Web服务任务响应时间的变化趋势,实时的对访问量进行合理控制,从而对高负载环境下的Web服务系统的性能进行优化。具体为,
一种基于响应时间趋势分析的Web服务系统访问量控制装置,包括:
响应时间数据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系统的平均任务响应时间,并将其发送给控制决策模块;
控制决策模块:用于接收响应时间数据获取模块发来的平均任务响应时间,并计算新增任务数控制量和下一次控制等待时间,并向访问控制模块发出新增任务数控制量和下一次控制等待时间;
访问控制模块:用于接收控制决策模块发来的新增任务数控制量和下一次控制等待时间,并对Web服务系统的新增任务数进行控制。
其中,控制决策模块包含响应时间预处理单元、分析计算单元、控制决策单元:响应时间预处理单元接收来自响应时间监测单元的arti值,确定其中的突出点;分析计算单元接收来自响应时间预处理单元的arti和IFTi序列,计算arti序列非突出点对应的平均斜率XL,并计算控制决策参考值EVA;控制决策单元接收来自分析计算单元的控制决策参考值EVA数据,决定下一次控制的等待时间wait和新增任务数控制量VPUT。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大学,未经重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1574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