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废水处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14852.0 | 申请日: | 2013-09-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495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8 |
发明(设计)人: | 刘德启;王梅;杨玉婷;刘帅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1/461 | 分类号: | C02F1/461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常亮 |
地址: | 215123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废水处理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废水的净化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废水深度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十二五”期间,全国城市污水处理回收利用率要达到10%的目标,每年可节约新鲜水资源70多亿m3,这可有效地缓解我国,尤其是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因此废水回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全国总的污水排放量是700多亿吨,全国再生水的用量只有16.6亿m3,仅占全国废/污水排放量的2%,距离10%的目标相差很远。因此要完成这一目标不仅取决于国家政策的引导、市场水价的调整等宏观调控因素,更需要高效、清洁、投资省、运行成本低的可靠废水深度处理与回用技术的实际应用,因此再生水未来投资空间十分广阔。
再生水是指城市生活污水及生产废水等经过预处理及生化法处理后达到排放标准的排放水,再经进一步的处理后,达到某一用途的水质标准,如工业冷却用水、城市园林景观灌溉等而回用于该生产过程的潜在水资源。但在废水达标处理过程中,原污/废水中的母体化合物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不仅体现在化合物的组成、性质上发生变化,而且其分子形态与尺寸大小都有显著的不同。因此,在深度处理中继续以生化法为主要净化工艺,则往往对COD(化学耗氧量)等关键控制水质指标的去除效率很低。目前再生水的处理技术常见的有膜技术、MBR法、Fenton试剂氧化法、光催化氧化法等,或与其他物化方法,如絮凝、过滤等的组合工艺。但这些组合工艺不仅存在处理流程长、占地面积大、运行成本高等具体问题;同时在处理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泥。这些污泥含水率高,处理成本高,尤其是含有I类污染物的污泥更是如此。污泥的直接排放或污泥管理不当就使得处理污水的污水处理厂成为新的环境污染源,现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也成为目前废水处理过程中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而现有的废水流化床电催化氧化深度处理反应器,在传统废水电解处理技术的基础上,在电解池中添加了电解催化剂,使得对较低浓度难降解废水的处理效果与处理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与目前的废水三维电解技术相比,该技术采用的是流化床而非固定床,催化剂失活与结垢风险大大降低。由于催化剂对DO的催化活性强且催化剂的机械稳定性优良,在处理过程中污染物几乎都被完全降解且本身不易粉化,所以该技术与传统电解及三维电解技术的最大区别是其处理过程清洁、无或少污泥产生。多种生产废水的现场试验结果显示,该技术系统对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的出水、印染废水生化系统出水及炼油厂生化处理系统出水等的深度处理具有设备容积效率高、处理效果好、低或无污泥产生、出水水质稳定、运行成本低、能耗小,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单,及与原有的水处理系统兼容性好等诸多技术优点。
但是,经过多家污/废水处理厂的现场长期试验研究及用户实践调查,发现在整体结构上仍需优化,以满足用户处理水量的波动要求。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废水处理系统,该废水处理系统高效、能耗低、综合处理低廉、且处理过程清洁、无或少污泥产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废水处理系统,包括:
反应槽体,包括入水口和出水口,所述入水口和出水口分别设于所述反应槽体侧壁的上端;
电解装置,包括正极板、负极板和电源,所述正极板和负极板设于所述反应槽体内,所述电源电性连接于所述正极板和负极板;
电解供气系统,包括曝气管和空气泵,所述曝气管设于所述反应槽体的底部,所述空气泵外接于所述反应槽体;
催化材料,装填于所述反应槽体内;
所述反应槽体由绝缘分隔板分隔成多个反应槽体,且相邻两个反应槽体之间设有联通管,水通过所述联通管从其中一个反应槽体进入相邻的另一反应槽体。
优选地,所述多个反应槽体的容积相同。
优选地,所述联通管为三通管。
优选地,所述入水口设置有中心进水管与阀,所述入水口可分别向各个反应槽体供水。
优选地,所述正极板和负极板分别设于所述反应槽体的两侧,所述曝气管设于所述反应槽体的底端。
优选地,所述反应槽体由PP板或PVC板加工形成。
优选地,装填于所述反应槽体内的催化材料占每个反应槽体容积的30%-6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大学,未经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1485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ɑ-单氯代酮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去污液喷雾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