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阻燃性聚甲醛材料在审
申请号: | 201310411122.5 | 申请日: | 2013-09-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400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9 |
发明(设计)人: | 栾蓉;王世字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颐世保塑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59/00 | 分类号: | C08L59/00;C08L23/08;C08K13/02;C08K5/132;C08K3/38;C08K3/22;B29B9/06;B29C47/9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109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阻燃 甲醛 材料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聚甲醛材料生产技术领域, 具体说是一种改善聚甲醛原有不足,使其具有阻燃性能的改性聚甲醛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聚甲醛,英文名称:polyoxymethylene,缩写名称POM。其化学式为:CH2O。结构式如下所示:
聚甲醛(POM)是一种综合性能优良的工程塑料,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耐油性、耐化学性、低吸水性、耐磨自润滑性、耐蠕变性以及突出的耐疲劳性能,是所有塑料中比强度较为接近金属的树脂品种之一。目前,在整个工程塑料工业中,POM的年产量仅次于尼龙和聚碳酸酯,位居第三位,已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五现象,不能满足对阻大工程塑料之一。由于POM的氧指数为14.9% ,是塑料中较易燃烧的一种,且有熔融滴落燃性能要求高的领域,极大地限制了POM的应用范围,因此需要对其进行阻燃改性。
POM热稳定性差,受热易发生分解,且分解产物将加速POM分解;POM成型加工过程中对阻燃剂的要求比较苛刻,少量的阻燃剂分解就会引起POM 材料的大量分解;此外,POM是高结晶性的聚合物,与其他添加剂相容性差。随着添加剂用量的增加,其物理力学性能大幅度降低,因此想制得阻燃性能良好的POM具有相当大的难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善聚甲醛料易燃性的改性聚甲醛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阻燃性聚甲醛材料由下列重量比原料组成:
聚甲醛原料:80~120
抗氧剂:1.8~2.2
着色剂:0.6~1.0
紫外光吸收剂:8.8~9.2
光稳定剂 :8.8~9.2
分散润滑剂:0.8~1.2
玻纤相容剂:4.8~5.2
硼酸锌:4.8~5.2
三氧化二锑:4.8~5.2
本发明所述的抗氧剂为乙烯- 辛烯的共聚物;紫外光吸收剂为2-羟基-4-正辛氧基二苯甲酮;分散剂为TAS-2A。
该阻燃性聚甲醛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下列步骤:先将上述各种原料在高速混合器中干混3-5 分钟,再置于双螺杆挤出机中经熔融挤出、冷却、切粒、包装成品即可;其中,双螺杆挤出机一区温度为90-100℃,二区为150-180℃,三区为200-210℃,四区为200-205℃ ;五区为190-200℃,停留时间为1-2 分钟,压力为10-15Mpa。
本发明所得聚甲醛阻燃性材料的力学性能能够达到使用标准,并且能够极大提高聚甲醛材料的阻燃性能,使聚甲醛材料在使用时提高安全性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以下实施例仅是对本发明进行说明而非对其加以限定。
实施例1:
(1)按重量比分分别称取各原料如下:
聚甲醛原料:100
抗氧剂(乙烯- 辛烯的共聚物):2.0
着色剂:0.8
紫外光吸(收剂2-羟基-4-正辛氧基二苯甲酮):9.0
光稳定剂 :9.0
分散润滑剂(TAS-2A):1.0
玻纤相容剂5.0
硼酸锌:5.0
三氧化二锑 5.0
(2)先将上述各种原料在高速混合器中干混3-5分钟,再置于双螺杆挤出机中经熔融挤出、冷却、切粒、包装成品即可;其中,双螺杆挤出机一区温度为90-100℃,二区为150-180℃,三区为200-210℃,四区为200-205℃ ;五区为190-200℃,停留时间为1-2 分钟,压力为10-15Mpa。
实验结果:
上述实验结果表明,聚甲醛阻燃性材料的阻燃性能得到极为明显的改善和提高,阻燃等级达到V0级别,并且其余力学性能也得到提升和改善。
实施例2:
(1)按重量比分分别称取各原料如下:
聚甲醛原料:80
抗氧剂(乙烯- 辛烯的共聚物):1.8
着色剂:0.6
紫外光吸收剂(2-羟基-4-正辛氧基二苯甲酮):8.8
光稳定剂 :8.8
分散润滑剂(TAS-2A):0.8
玻纤相容剂:4.8
硼酸锌:4.8
三氧化二锑:4.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颐世保塑料有限公司,未经青岛颐世保塑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1112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