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物联网接入平台系统和物联网接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09204.6 | 申请日: | 2013-09-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90962B | 公开(公告)日: | 2016-11-02 |
发明(设计)人: | 黄海;兰丽娜;张雷;王柏;熊梓策;马喜兴;刘佩云;曾庆香;许德健;薛寒寒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邮电大学;无锡北邮感知技术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2/28 | 分类号: | H04L12/28;H04L29/12 |
代理公司: | 北京德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18 | 代理人: | 牛峥;王丽琴 |
地址: | 100876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联网 接入 平台 系统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物联网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物联网接入平台系统和基于该系统的物联网接入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物联网的接入主要呈现为局域性的特点,即主要集中在某些特定的相似度很高的领域,例如:传感器网络,该网络中的终端都为传感器这类的单一终端,方便进行接入控制管理;通信运营商的物联网,该网络中的终端主要是特别定制、内置SIM卡并且具有一定运算能力和通信模块的终端,如智能手机;智能家居网络,该网络中的终端借助于网关实现网络的接入,该网络能够接入特定类型的终端,例如智能电视、冰箱等。
而对于整个物联网应用系统来说,还需要接入各类大量异构感知设备(也称为终端),例如传感器、传感器网络、摄像头、RFID标签等。进而物联网应用系统不仅仅要考虑特定终端的接入,还必须考虑各类异构终端的接入问题。但目前的物联网接入技术对于各类特定终端以及各类异构终端的接入仍然存在着不足,难以将各类终端的接入进行整合,使得各类终端的对物联网应用系统的接入不够灵活和方便。
因此,如何结合各类物联网终端的特点,实现各类终端的灵活方便接入,作为物联网应用系统发展的关键问题,仍然存在。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物联网接入平台系统和物联网接入方法,以实现对各类终端的统一管理,从而为上层物联网应用系统提供统一的接口。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物联网接入平台系统,用于建立物联网应用系统与至少1个智能终端和至少1个非智能终端之间的通信连接,包括:
终端管理模块,用于分配并记录所述至少1个智能终端和至少1个非智能终端的终端序列号;从所述物联网应用系统接收具有所述终端序列号的下传信息,并将所述下传信息发送给终端映射模块;还用于从所述终端映射模块接收具有所述终端序列号的上传信息,并将所述上传信息发送给所述物联网应用系统;
终端映射模块,用于建立并记录所述至少1个智能终端和至少1个非智能终端的接口映射关系;从所述终端管理模块接收具有所述终端序列号的下传信息,根据所述接口映射关系确定所述下传信息的目标终端,并将所述下传信息发送至所述目标终端,以使所述目标终端接收所述下传信息;还用于从所述智能终端和非智能终端接收具有终端序列号的上传信息,并将所述上传信息发送给所述终端管理模块。
进一步,所述终端管理模块包括:
信息管理模块,用于分配所述至少1个智能终端和至少1个非智能终端的终端序列号;从所述物联网应用系统接收具有所述终端序列号的下传信息,将所述下传信息存储于数据库,并将所述下传信息发送给所述终端映射模块;还用于从终端映射模块接收具有所述终端序列号的上传信息,将所述上传信息存储于数据库,并将所述上传信息发送给所述物联网应用系统;
数据库,用于存储所述至少1个智能终端和至少1个非智能终端的终端序列号,以及存储所述下传信息和上传信息。
进一步:
所述数据库中具有存储所述至少1个智能终端和至少1个非智能终端信息的属性表、状态表和历史表;其中
所述属性表用于存储所述至少1个智能终端和至少1个非智能终端的ID编号、终端序列号、型号、生产厂家和生产日期;
所述状态表用于存储所述至少1个智能终端和至少1个非智能终端的工作状态信息;
所述历史表用于存储所述上传信息和下传信息的历史数据。
进一步:
所述ID编号为所述智能终端和非智能终端的生产厂家所分配的唯一编号;
依据所述ID编号生成所述终端序列号,所述终端序列号在所述物联网接入平台系统中唯一识别所述智能终端和非智能终端所述。
进一步:
所述终端序列号为16位字符串;
其中后12位为所述智能终端或者非智能终端的ID编号,若ID编号不足12位,则通过补0以补全12位,若ID编号超过12位,则随机产生12位编号;
其中前4位包含所述智能终端或者非智能终端的终端类型。
进一步,所述终端管理模块还包括:
数据预处理模块,用于对存取于所述数据库的信息进行除错处理。
进一步,所述终端映射模块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邮电大学;无锡北邮感知技术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北京邮电大学;无锡北邮感知技术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0920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终端、服务器和消息监视方法
- 下一篇:电力通信网性能状态实时评估方法与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