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真空接触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07878.2 | 申请日: | 2013-09-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896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01 |
发明(设计)人: | 谢晔源;潘淳;姜田贵;朱铭炼;连建阳;段军;殷冠贤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南京南瑞继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33/66 | 分类号: | H01H33/66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许方 |
地址: | 211100 江苏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真空 接触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真空接触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柔性直流输电领域的真空接触器。
背景技术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电力的需求量愈来愈多,对供电的可靠性、安全性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据统计,电力系统电能的80%以上是通过电器分配使用的。真空接触器是电力拖动和自动化控制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量大面广的电器产品,用于频繁接通和分断交直流主电路和大容量控制电路,并可实现远距离控制。在真空接触器的设计中,控制电路的设计永远是接触器的设计难点之一。
在真空接触器所有不同控制电路的设计中,最普遍的方式是采用储能电容对分、合闸线圈放电。但是储能电容的寿命是目前影响真空接触器发展的一个瓶颈,现在大多数控制电路中使用的储能电容都采用电解电容,电解电容的电解液随着时间会劣化,从而使得电解电容的绝缘电阻减小,漏电流增大,电容的寿命缩短。
现有的真空接触器都是将电解电容封装在结构内部,无法通过简单的插拔进行更换,当电解电容寿命到期无法提供真空接触器分、合闸所需能量时,真空接触器就会失效。此时,需要专门的技术人员对真空接触器进行维修,更换电解电容,维护成本高昂,同时过程非常繁琐,有待对真空接触器的结构进行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真空接触器,其可避免电解电容寿命到期时,需要高昂的维护成本及繁琐的维护过程,使得真空接触器的电解电容维护成本非常低廉,通过简单的操作就可以将电解电容移出真空接触器,实现电解电容的更换。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真空接触器,包括绝缘隔电框架、金属底座、传动拐臂、电磁系统、辅助开关和真空开关管,其中,绝缘隔电框架的底面固定有金属底座,所述传动拐臂、电磁系统、辅助开关和真空开关管均设于绝缘隔电框架内,所述真空开关管通过传动拐臂连接电磁系统,真空开关管还连接辅助开关;所述真空接触器还包括分立腔体,所述分立腔体位于绝缘隔电框架的侧面,并能够与该绝缘隔电框架产生相对位移。
上述分立腔体包括主体、侧板和电容固定盖板,所述主体由顶面向下开设有至少一个用于放置电解电容的圆形容置腔,侧板固定于主体的一侧,并在主体完全位于绝缘隔电框架内时,侧板能够与绝缘隔电框架固定;所述电容固定盖板固定于主体的顶面,用以固定电解电容。
上述每个圆形容置腔的底部还开设有圆形槽。
上述圆形槽的直径为其所对应圆形容置腔放置的电解电容的直径的一半。
上述主体的高度比其放置的电解电容高1~5mm。
上述圆形容置腔的直径比其放置的电解电容大1~5mm。
上述侧板的顶面和底面分别突出主体的顶面和底面,且所述侧板的突出部分开设有螺丝孔,绝缘隔电框架的对应位置也开设螺丝孔。
上述主体和电容固定盖板均采用环氧材料制作。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发明通过设置可移动的分立腔体,该分立腔体中电解电容损坏时,可以将腔体抽出,能够方便地更换电解电容,更换电解电容时维护成本低廉,安装及拆卸操作方便,极大地避免了由于电解电容寿命短导致的真空接触器失效问题,简单、实用、可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分立腔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真空接触器,包括绝缘隔电框架1、金属底座7、传动拐臂3、电磁系统4、辅助开关5和真空开关管2,其中,绝缘隔电框架1俯视呈口字型,其底面固定有金属底座7,所述传动拐臂3、电磁系统4、辅助开关5和真空开关管2均设于绝缘隔电框架1内(是否都固定在金属底座上?),所述真空开关管2通过传动拐臂3连接电磁系统4,真空开关管2还连接辅助开关5,前述均为现有结构,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的改进点在于:所述绝缘隔电框架1的侧面还设有一个可与该绝缘隔电框架1产生相对位移的分立腔体6,具体是在所述绝缘隔电框架1的侧面开设槽位,该槽位的尺寸与分立腔体6的尺寸相适应,便于分立腔体6与绝缘隔电框架1发生相对位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南京南瑞继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南京南瑞继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0787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