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射频识别电子标签显示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310406302.4 | 申请日: | 2013-09-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24463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18 |
发明(设计)人: | 刘台华;宋意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台华;宋意君 |
主分类号: | G06K7/10 | 分类号: | G06K7/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夏博通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64 | 代理人: | 刘俊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竹科学工***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射频 识别 电子标签 显示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射频识别电子标签显示装置,尤其是应用两组射频识别标签,来作为电源及数据储存之用,以避免误读,并提升安全性。
背景技术
随着射频识别电子标签的发展,其方便性远方便于一般的条形码,所能储存的信息更多,目前市面上物流、仓储、报关、小额的电子钱包,都已大量地使用射频识别电子标签。
由于射频识别电子标签通常仅具有天线及芯片,在同类型商品读取时,可能产生误读,或是重复读取数据的问题,另外,由于通常需搭配服务器及管哩,工作人员难以实时地判定数据的正确性,因此,需要一种能够提供实时显示,以克服现有问题的射频识别电子标签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射频识别电子标签显示装置,该射频识别电子标签显示装置包含第一射频识别标签、一第二射频识别标签、一传感器模块、一微处理器,以及一被动式显示单元,第一射频识别标签包含一第一天线及一第一射频识别芯片,第一天线接收外部读取器的电磁波,并产生电能以传输至该第一射频识别芯片,该第一射频识别芯片连接该第二射频识别标签、该传感器模块以及该微处理器,对该第二射频识别标签、该传感器模块以及该微处理器提供驱动电能,并且用以储存一第一辨识数据,且在接收到该读取器的电磁波时,将第一辨识数据传送至微处理器,同时透过第一天线回传给读取器。
该第二射频识别标签至少包含相互连接的一第二天线以及一第二射频识别芯片,该天线用以接收外部的读取器的电磁波,并传送至该射频识别芯片,而该第二射频识别芯片储存一第二辨识数据,当接收到该读取器的电磁波时,将第二辨识数据透过天线回传至该读取器,同时也将第二辨识数据传送至该微处理器。传感器模块包含至少一传感器,用以感测外部环境,如光线、湿度、静电、震动、压力、气体、声音等,并将一环境感测信号传送至该微处理器。
该微处理器连接该第一射频识别标签、该第二射频识别标签、传感器模块,以及该被动式显示单元,受到第一射频识别标签驱动启动,且收到该第一辨识数据、第二辨识数据以及该环境感测信号,依据所述信号及辨识数据产生一显示驱动讯号,以驱动该被动式显示单元,用以将第一辨识数据或第二辨识数据显示于被动式显示单元上,并依据该环境感测信号调整该被动式显示单元的亮度及对比。
利用两组射频识别标签以达到被动式驱动被动式显示单元的技术,使得无需另外接电,且利用传感器模块进行光线强度及对比的调节,从而达到更好的显示效果,而对于货物的盘点,能够达到有效节省盘点时间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射频识别电子标签显示装置的单元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射频识别电子标签显示装置
10第一射频识别标签
11第一天线
13第一射频识别芯片
20第二射频识别标签
21第二天线
23第二射频识别芯片
30传感器模块
40微处理器
50被动式显示单元
100读取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配合图式及组件符号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做更详细的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参阅图1,为本发明射频识别电子标签显示装置的单元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发明射频识别电子标签显示装置1包含一第一射频识别标签10、一第二射频识别标签20、一传感器模块30、一微处理器40,以及一被动式显示单元50,第一射频识别标签10包含相互连接的一第一天线11及一第一射频识别芯片13,第一天线11接收外部读取器100的电磁波,并产生电能以传输至该第一射频识别芯片13,该第一射频识别芯片13连接该第二射频识别标签20、该传感器模块30以及该微处理器40,对该第二射频识别标签20、该传感器模块30以及该微处理器40提供驱动电能,并且用以储存一第一辨识数据,且在接收到该读取器100的电磁波时,将第一辨识数据传送至微处理器40,同时透过第一天线11回传给读取器10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台华;宋意君,未经刘台华;宋意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0630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