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杏鲍菇废菌棒二次高产技术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03902.5 | 申请日: | 2013-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6099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25 |
发明(设计)人: | 杨槐俊;郭素萍;张治家;李新冬;杨文彬;孙聪聪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省医药与生命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01G1/04 | 分类号: | A01G1/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30000***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杏鲍菇废菌棒 二次 高产 技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杏鲍菇栽培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杏鲍菇废菌棒二次高产技术。
背景技术
杏鲍菇:又名刺芹侧耳,是开发栽培成功的集食用、药用、食疗于一体的珍稀食用菌新品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推广杏鲍菇栽培,杏鲍菇产量也在逐年增多。但杏鲍菇出菇期的温度范围窄,工厂化生产一般只采收1潮菇,生物学效率也较低,营养利用率低,而且菌棒普遍未充分利用,部分生产企业将菌棒作为燃料,大部分生产者将菌棒随意丢弃,任其腐烂发霉,不但浪费资源,而且污染环境,影响次年的生产。废弃菌棒的营养较丰富,若能重复利用,对降低生产成本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发明了“一种让工厂化已出完菇的杏鲍菇废菌棒二次高产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杏鲍菇废菌棒二次高产技术,原理简单,可在温室大棚中进行再生产,操作方法简单,成本低廉。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杏鲍菇废菌棒二次高产技术,包含辅助栽培的温室大棚本体、栽培畦、浸泡液、覆土层,在所述温室大棚本体里进行开挖栽培畦,栽培畦里添加浸泡液,当杏鲍菇废菌棒浸泡到一定时间后,在菌棒上面覆盖覆土层。
进一步的,所述温室大棚本体的温室大棚高不低于2.8m,有后墙,有供水设施。
进一步的,所述栽培畦为一个长8m、宽1.5m、高25cm的长方体栽培畦。
进一步的,所述的浸泡液是含有2.0%葡萄糖PN溶液含量和2.0%煤基酸JFA的干基水溶酸。
进一步的,所述的覆土层的土层厚度为3-5cm。
进一步的,它的使用方法为:第一步,先将栽培畦挖好;第二步,将脱了袋的杏鲍菇废菌棒坚立在栽培畦内;第三步,将浸泡液加入栽培畦内浸泡;第四步,将浸泡好的杏鲍菇废菌棒进行覆土;第五步,进行出菇管理。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它技术简单,可在温室大棚中进行再生产,操作方法简单,成本低廉。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栽培示意图;
其中:1、温室大棚本体;2、栽培畦;3、浸泡液;4、覆土层;5、杏鲍菇废菌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杏鲍菇废菌棒二次高产技术,包含辅助栽培的温室大棚本体1、栽培畦2、浸泡液3、覆土层4,在温室大棚本体1里进行开挖栽培畦2,栽培畦2里添加浸泡液3,当杏鲍菇废菌棒5浸泡到一定时间后,在菌棒上面覆盖覆土层4。
本实施例中,温室大棚本体1的温室大棚高不低于2.8m,有后墙,有供水设施。
本实施例中,栽培畦2为一个长8m、宽1.5m、高25cm的长方体栽培畦。
本实施例中,浸泡液3是含有2.0%葡萄糖PN溶液含量和2.0%煤基酸JFA的干基水溶酸。
本实施例中,覆土层4的土层厚度为3-5cm。
本发明的使用方法如下:
第一步,先将栽培畦2挖好;
第二步,将脱了袋的杏鲍菇废菌棒5坚立在栽培畦2内;
第三步,将浸泡液3加入栽培畦2内浸泡;
第四步,将浸泡好的杏鲍菇废菌棒5进行覆土;第五步,进行出菇管理。
综上所述,本发明技术简单,可在温室大棚中进行再生产,操作方法简单,成本低廉。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具体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从上述构思出发,不经过创造性的劳动,所作出的种种变换,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省医药与生命科学研究院,未经山西省医药与生命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0390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