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串联-串并联双三效吸收式热泵无效
申请号: | 201310394244.8 | 申请日: | 2013-09-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991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08 |
发明(设计)人: | 章莹莹 | 申请(专利权)人: | 章莹莹 |
主分类号: | F25B15/02 | 分类号: | F25B15/02;F25B27/02;F25B41/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555 山东省青岛市经济技***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串联 串并联 双三效 吸收 式热泵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低温余热利用热泵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吸收式热泵技术是一种利用低品位热源,实现将热量从低温热源向高温热源传送的循环系统,是回收利用低品位热能的有效装置,具有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双重作用。利用传统吸收式热泵技术回收余热资源满足用户的需求时,随着对供热温度要求是升高,对应机组的性能指数也会随着降低,对余热资源的利用效率随着降低。
本发明结合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机组,采用巧妙的流程,其溶液在实现三效流程时分别采用串联和串并联的形式,得到了一种新型串联-串并联双三效吸收式热泵,机组通过不同的溶液循环可分别完成被加热介质不同段的加热,且该机组可根据需要采用两种不同溶液作为的工质,溶液分别完成各自循环流程互不影响,同时具有多个不同温度段的供热端等优点,可满足用户不同热需求,丰富了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机组的类型,对高效利用余热资源具有重大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串联-串并联双三效吸收式热泵,具体发明内容分项阐述如下:
一种新型串联-串并联双三效吸收式热泵,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第四发生器、第五发生器、第六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一蒸发器、第二蒸发器、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第五溶液热交换器、第六溶液热交换器、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第三节流阀、第四节流阀、第五节流阀、第六节流阀、第一溶液泵和第二溶液泵组成。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后分为两路:一路流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另一路流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后与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后的管路汇合再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经第二发生器和第一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经第三发生器和第二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三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发生器连通。第四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五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五发生器连通。第五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六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六发生器连通。第六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六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四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经第五发生器和第五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五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经第六发生器和第六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六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分别经第三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和经第四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通。第一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二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和冷凝器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发生器和第四发生器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一种新型串联-串并联双三效吸收式热泵。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新型串联-串并联双三效吸收式热泵的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中,1—第一发生器,2—第二发生器,3—第三发生器,4—第四发生器,5—第五发生器,6—第六发生器,7—第一吸收器,8—第二吸收器,9—冷凝器,10—第一蒸发器,11—第二蒸发器,12—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3—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4—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6—第五溶液热交换器,17—第六溶液热交换器,18—第一节流阀,19—第二节流阀,20—第三节流阀,21—第四节流阀,22—第五节流阀,23—第六节流阀,24—第一溶液泵,25—第二溶液泵。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所示的一种新型串联-串并联双三效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章莹莹,未经章莹莹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9424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耐用执手
- 下一篇:立体车库用液压高速升降装置及立体车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