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熔炼炉废气烘干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94143.0 | 申请日: | 2013-09-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5377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8 |
发明(设计)人: | 纪建;吴传;李侠;王楚圴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通曼特威金属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7D17/00 | 分类号: | F27D17/00;F26B21/1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一格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16 | 代理人: | 滑春生 |
地址: | 2265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熔炼炉 废气 烘干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熔炼炉废气烘干系统,具体的说是一种利用熔炼炉的废气对铝原料进行烘干的装置。
背景技术
在我们日常工业上的原料叫铝锭,按国家标准(GB/T 1196-2008)应叫“重熔用铝锭”,不过大家叫惯了“铝锭”。它是用氧化铝-冰晶石通过电解法生产出来的。铝锭进入工业应用之后有两大类:铸造铝合金和变形铝合金。铸造铝及铝合金是以铸造方法生产铝的铸件;变形铝及铝合金是以压力加工方法生产铝的加工产品:板、带、箔、管、棒、型、线和锻件。按照国家标准“重熔用铝锭按化学成分分为8个牌号,分别是Al99.90、Al99.85、Al99.70、Al99.60、Al99.50、Al99.00、Al99.7E、Al99.6E”(注:Al之后的数字是铝含量)。有人叫的“A00”铝,实际上是含铝为99.7%纯度的铝,在伦敦市场上叫“标准铝”。大家都知道我国在五十年代技术标准都来自前苏联,“A00”是苏联国家标准中的俄文牌号,“A”是俄文字母,而不是英文“A”字,也不是汉语拼音字母的“A”和国际接轨的话,称“标准铝”更为确切。标准铝就是含99.7%铝的铝锭,在伦敦市场上注册的就是它。
目前,在生产过程中,首先对回收的废品铝经过进行清洗、烘干后,再使用熔炼炉将铝块熔成铝液。在对废品铝进行烘干时,现有的做法是利用烧炭产生的热气对废品铝进行烘干,需要消耗的能源多,而且烧炭产生的热气中含有有害气体,排放至空气中会对空气造成污染,不利于环保。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利用熔炼炉的废气对铝原料进行烘干的熔炼炉废气烘干系统。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熔炼炉废气烘干系统,其创新点在于:主要包括熔炼炉、热量风阀、切换风阀、调节风阀、烟尘过滤器、输送带、送气管道及烟囱;
所述熔炼炉有数个,均通过排气管道与送气管道相连接,在各个熔炼炉的排气管道上均设置有一热量风阀;
所述切换风阀一共有两个,分别为切换风阀A与切换风阀B,所述切换风阀A与切换风阀B均安装在送气管道上,并分别位于熔炼炉的两侧;
所述送气管道靠近切换风阀A的一端与烟囱相连接,送气管道位于切换风阀B的一端设置有调节风阀、烟尘过滤器及输送带,所述调节风阀一共有三个,分别为调节风阀A、调节风阀B及调节风阀C,调节风阀A、烟尘过滤器、调节风阀B、调节风阀C及输送带依次设置在切换风阀B的后方,在切换风阀B与调节风阀A之间设置有第一测温点,在烟尘过滤器的进气口前设置有第二测温点,调节风阀B与烟囱相连接,在调节风阀C与输送带之间设置有原料自动输入口,所述第一测温点及第二测温点通过控制器与热量风阀相连接,并控制热量风阀的打开。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利用熔炼炉产生的废烟气对废品铝进行烘干,节省了碳能源,同时减少了对空气的污染,利于环保;同时熔炼炉的废烟气能够得到很好的利用,做到了很好的废气循环利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熔炼炉废气烘干系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由图1所示的示意图可知,本发明的熔炼炉废气烘干系统主要包括熔炼炉、热量风阀、切换风阀、调节风阀、烟尘过滤器15、输送带19、送气管道13及烟囱。
在本实施例中,熔炼炉一共有四个,分别为熔炼炉A4、熔炼炉B5、熔炼炉C7及熔炼炉D8,熔炼炉A4、熔炼炉B5、熔炼炉C7及熔炼炉D8均通过排气管道与送气管道13相连接,在熔炼炉A4的排气管道上设置有热量风阀A2,在熔炼炉B5的排气管道上设置有热量风阀B3,在熔炼炉C7的排气管道上设置有热量风阀C6,在熔炼炉D8的排气管道上设置有热量风阀D9。
切换风阀一共有两个,分别为切换风阀A1与切换风阀B10,切换风阀A1与切换风阀B10均安装在送气管道13上,并切换风阀A1与切换风阀B10分别位于所有熔炼炉的两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通曼特威金属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南通曼特威金属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9414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