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浓香茶油加工的新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92915.7 | 申请日: | 2013-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8424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01 |
发明(设计)人: | 欧阳鹏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山润油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1B3/00 | 分类号: | C11B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451***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浓香 茶油 加工 新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浓香茶油加工的新工艺,属于农副产品深加工技术。
背景技术:
植物食用油通过压榨和浸出法生产出的油脂,在未经精炼之前,都称之为“毛油”。油茶籽毛油含有皂素、磷脂、机械杂质、色素、烃类、醛类、酮类、游离脂肪酸、水、糖类及其衍生物、蛋白质及其降解物、有机醇及成分复杂的树脂类物质等,色泽深、口感差、营养价值低,且对人体健康不利,应用范围受到限制。但是人们喜欢茶油的原味,而通过精炼后的茶油不能保留原有的茶油香味,国家新标准中规定“毛油”是不能直接用于人类食用的,只能作为生产各级成品油的原料油。原料油只有经过精炼加工处理达到各级油品的质量标准后,才能上市销售。
国家新标准中规定的一级油和二级油(相当于原标准的色拉油和高级烹调油)则须经过脱溶、脱胶、脱酸、脱色、脱臭及脱脂(俗称“六脱”)等精炼工序处理。油脂的精炼的工艺有两种,即物理精炼和化学精炼。两者不同之处在于物理精炼是通过特殊脱胶的工艺把油脂中的胶质除去,其含有的游离脂肪酸在脱臭工段利用水蒸气而脱除。化学精炼则是用化学方法(酸碱中和)脱除油中的游离脂肪酸的油脂精炼工艺。其中化学精炼适应性强,对原料毛油的要求不高,生产出的成品油质量稳定性好,为多数油脂加工厂所采用,油茶籽油的精炼也普遍采用化学精炼工艺。
发明内容:
如何达到国家食用油的标准,而又能保留茶油的原有香味,正是本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采用的浓香茶油加工的工艺特征是用精炼后的茶油进行冬化处理后,再次用热炒过的茶片一同浸出,加工成浓香茶油,见图1,具体工艺流程为:采用5-10吨精炼茶油,用泵打入冬化罐,使其温度由常温降为1-3℃,然后保温在1-3℃,保温时间60-90h,接着过滤得到脱脂的精炼茶油,再升温至60℃;榨油过程中的茶片,取3-5吨在炒锅内60-90℃温度下翻炒2-3h,然后将升温后的茶油和热炒过的茶片一同进入浸泡器,浸泡1-3h后,将油和茶片分离,得到浓香茶油。
本发明得到的浓香茶油,各项指标达到国家食用油的标准,但同时保留了茶油独有的香味,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益的新的生产工艺。
附图说明:
图1为浓香茶油加工工艺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表述本发明,结合实施案例作详细的说明
实施案例1
取10吨精炼茶油,用泵打入冬化罐,使其温度由常温降为3℃,保温3℃,保温时间90h,过滤得到脱脂的精炼茶油,升温至60℃;取新鲜油茶籽榨油过程中脱出的茶片3吨,在炒锅内70℃温度下翻炒2h,然后将冬化过的茶油和热炒过的茶片一同进入浸出器,浸泡8h后,将油和茶片分离,得到浓香茶油A。
实施案例2
取5吨精炼茶油,用泵打入冬化罐,使其温度由常温降为2℃,保温2℃,保温时间80h,过滤得到脱脂的精炼茶油,升温至60℃;取新鲜油茶籽脱壳榨油过程中脱出的茶籽壳3吨,在炒锅内80℃温度下翻炒 2h,然后将冬化过的茶油和热炒过的茶籽壳一同进入浸出器,浸泡10h后,将油和茶壳分离,得到浓香茶油B。
实施案例3
取8吨精炼茶油,用泵打入冬化罐,使其温度由常温降为1℃,保温2℃,保温时间90h,过滤得到脱脂的精炼茶油,升温至60℃;取新鲜油茶籽榨油过程中的副产物茶片5吨,在炒锅内80℃温度下翻炒2h,然后将冬化过的茶油和热炒过的茶片一同进入浸出器,浸泡12h后,将油和茶片分离,得到浓香茶油C。
本发明通过改变不同的工艺条件,得到了A、B、C三种浓香茶油,其分析指标见表1.从表1可以明显看出各项指标都接近精炼油的指标,达到国家食用油的标准,但同时保留了茶油特有的香味。通过调整不同的工艺参数,证明可以在一个比较宽的工艺条件下达到生产浓香茶油的目的,在工艺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本发明是一种简单、实用而有效,生产成本低的生产浓香茶油的新工艺。
表1浓香油与精炼油和土榨油的分析指标对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山润油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湖南山润油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9291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