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翼形直线超声电机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89544.7 | 申请日: | 2013-09-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805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2 |
发明(设计)人: | 张健滔;李朝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N2/04 | 分类号: | H02N2/04 |
代理公司: | 上海上大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05 | 代理人: | 何文欣 |
地址: | 200444***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翼 直线 超声 电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直线超声电机,特别涉及一种双翼形直线超声电机。
背景技术
直线超声电机相对于电磁式直线电机,具有可控性能好、断电自锁、低速输出、无电磁干扰等优点。在精密驱动、仪器仪表、智能机器人、航空航天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国内直线超声电机技术正在快速发展,而微型螺纹直线超声电机备受关注。国家专利CN200480032928.2提出一种螺杆直线超声电机,该电机利用两个一阶弯振模态工作,驱动螺纹轴沿旋转轴方向直线移动。国家专利CN200510114849.2、CN200720172974.3提出了一种多面体直线超声电机,定子通过激发其面内弯曲行波,来驱动动子旋转并沿轴向直线运动。国家专利CN200920106281.3提出一种一端或中部固定的螺纹直线超声电机,其利用两个弯振模态工作,驱动螺杆沿轴向直线运动。国家专利CN201110120487.3公开了一种模态转换型直线超声电机,其通过纵扭模态转换器将纵向振动转换为扭振,驱动动子旋转并沿轴向直线运动。国家专利CN201210371158.0公开了螺纹直线超声电机,其螺纹副为可更换的。这些螺纹副驱动直线超声电机具有运行速度低无需减速、定位精度高、易于微型化等特点。但目前随着个人便携式电子设备和微型机械产品的发展,不单对电机结构微型化、低制作成本提出了要求,而且针对不同电子设备的狭小安装空间,需要更多结构样式的微型直线电机,以使其能与电子设备融合集成,减小整体体积。与此同时,还对微型直线电机提出了大输出力、低能耗、高工作效率等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已有技术中的不足,提出一种结构简单、易于制作、推重比大、工作效率高的双翼形直线超声电机。
一种双翼形直线超声电机,包括定子和动子。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为一个带双翼的空心圆柱体,其圆孔内加工有内螺纹,双翼的上下表面粘贴有压电陶瓷片,或者,只在双翼的上表面或下表面粘贴有压电陶瓷片,动子为一带外螺纹的圆柱体,定子与动子通过螺纹旋配。
上述的双翼形直线超声电机,其特征在于:其工作振动模态为:当定子双翼同向弯曲振动时,激发定子第一个工作振动模态,空心圆柱体前后两端进行左右运动;当定子双翼反向弯曲振动时,激发定子第二个工作振动模态,空心圆柱体前后两端进行上下运动。
上述的双翼形直线超声电机,其特征在于:其运作方式为:利用正弦信号给左翼压电陶瓷片供电,利用有一定相位差的另一正弦信号给右翼压电陶瓷片供电,激发出定子的两个同频工作振动模态,使定子前后两端驱动质点产生椭圆运动,并驱动动子进行旋转直线运动。通过改变两正弦信号的相位差,来改变两个工作振动模态的响应相位差,可以实现动子反向直线运动。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如下显而易见的突出实质性特点和显著优点:(1)结构创新。电机定子带双翼的空心圆柱结构通过双翼放大了电机转换的效果,利于更多的电能转换为振动能,并使得双翼的振动能聚集于空心圆柱结构,以驱动动子旋转运动。该结构利于提高微型螺纹直线电机的输出力、提高推重比。(2)工作振动模态创新。通过双翼同向与反向变形的配合,实现空心圆柱结构前后端驱动质点的椭圆运动,来推动动子正反向直线运动。本发明电机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小型化、输出力与推重比大、工作效率高、低速直接驱动等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双翼形直线超声电机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直线超声电机定子第一个工作模态的振型图。
图3是本发明直线超声电机定子第二个工作模态的振型图。
图4是本发明直线超声电机电激励接线图及压电陶瓷片极化方向示意图,图中箭头代表压电陶瓷片的极化方向。
图5是本发明直线超声电机工作原理示意图,其中椭圆轨迹是定子空心圆柱结构前端驱动质点的运动轨迹。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出的双翼形直线超声电机的优先实施例结合附图详述如下:
实施例一:
本双翼形直线超声电机如图1所示。其特点:定子11为一个带双翼的空心圆柱体,其圆孔内加工有内螺纹,双翼的上下表面粘贴有压电陶瓷片13、14、15、16,或者,只在双翼的上表面或下表面粘贴有压电陶瓷片,动子12为一带外螺纹的圆柱体,定子与动子通过螺纹旋配。定子驱动动子旋转直线运动,图1中31为动子的旋转方向,32为动子的直线运动方向。
实施例二: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特别之处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大学,未经上海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8954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