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变压器用的散热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87417.3 | 申请日: | 2013-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409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1 |
发明(设计)人: | 叶仁富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江山特种变压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F27/08 | 分类号: | H01F27/08;H01F27/12;H01F27/16 |
代理公司: | 浙江杭州金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0 | 代理人: | 黎双华 |
地址: | 324104 浙江省衢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变压 器用 散热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散热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变压器用的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变压器的散热主要是通过在器身内设置水道或油道,通过冷却水或油的循环流动带走热量进行散热,此外还设有相应的排风装置或热油热水循环散热装置,结构复杂,维修难度大。热油热水循环散热装置包括相邻设置的油管和水管,通过水管的水对油管内的油进行散热,这种散热方式散热效果十分不理想,且通常使用一端时间后,容易造成泄漏,油水混合,导热变压器烧毁。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散热效果好,不会出现油水混合事故的变压器散热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变压器用的散热装置,包括进油管和输油管和散热箱体,进油管的两端分别设有与变压器油箱相连通的进油口,进油管上还设有两个与所述输油管相连通的出油口,两出油口分别依次通过油泵、手动阀与输油管进口端相连通;所述散热箱体通过隔板分成上箱体和下箱体,下箱体内沿水平方向平铺有螺旋状的冷却管,冷却管的进口端与输油管的出口端相连接;上箱体内沿水平方向平铺有螺旋状的散热水管,冷却管内垂直于水平方向依次设有超导热散热管;超导热散热管包括由超导热管制成的管体,管体上设有与隔板相固定的固定件,固定件将管体自上而下分成散热端和吸热端,散热端上部的外围设有散热翅片;超导热散热管的吸热端置于冷却管内,散热端穿过隔板后置于散热水管内。
进一步的,还包括一电器控制箱,所述油泵与电器控制箱电连接。
所述散热翅片为铝制散热翅片。
进一步的,所述冷却管的进口端位于下箱体侧部,出口端位于下箱体底部的中央。
所述散热水管的进口端位于上箱体侧部,出口端位于上箱体的上部的中央。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本发明通过相互隔开的上下两个箱体,超导热散热管一端在上箱体,一端在下箱体,超导热散热管下端将下箱体内的热油热量传递至上端,经过上箱体内散热水管内的冷却水散热;装置本体结构简单巧妙,散热效果好,维修方便;油水分开,即使输油或输水管路泄漏,也不会出现油水混合而导致变压器烧毁的事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超导热散热管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
如图1、图2所示,一种变压器用的散热装置,包括进油管1和输油管2和散热箱体3,进油管1的两端分别设有与变压器油箱相连通的进油口11,进油管1上还设有两个与所述输油管相连通的出油口12,两出油口12分别与输油管2进口端22相连通,具体的每个出油口上设置有油泵13,油泵上设有手动阀14,双油泵设置,保证足够的动力可以将变压器油吸入,当其中一个油泵出现故障时,也不会停止装置的工作,有利于装置的持续工作;手动阀的设置,当油泵损坏时可以及时关闭阀门,防止导流。所述散热箱体3通过隔板33分成上箱体31和下箱体32,下箱体32内沿水平方向平铺有螺旋状的冷却管4,冷却管4的进口端与输油管的出口端相连接,具体的,冷却管为薄形方管,且成螺旋形盘旋,类似蚊香状,可以给变压器热油提供最长的运行轨道,提高散热效果;上箱体31内沿水平方向平铺有螺旋状的散热水管5,散热水管与冷却管的形状相对应,且冷却管4内垂直于水平方向依次均匀设有超导热散热管6,即超导热散热管6沿竖直方向插入至冷却管4;如图3所示,超导热散热管6包括由现有技术中的超导热管制成的管体61,管体61上设有与隔板33相固定的固定件62,固定件62将管体61自上而下分成散热端63和吸热端64,散热端63上部的外围设有散热翅片65;超导热散热管的吸热端64置于冷却管4内,散热端63穿过隔板33后置于散热水管5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江山特种变压器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江山特种变压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8741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