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应用芒箕培植兰科植物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382027.7 | 申请日: | 2013-08-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12892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18 |
发明(设计)人: | 郭顺财;张冰;卢德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塔斯曼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G31/00 | 分类号: | A01G3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门市***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应用 培植 兰科 植物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土栽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应用芒箕培植兰科植物的方法。
背景技术
药用石斛为附生兰类,其根为肉质气生根,根际微环境O2的含量要求较高,所选基质应具有较高通气性。目前药用石斛行业栽培种植大量采用木屑、树皮、树块、椰壳、水草等作为培养基质。
在现有技术中,目前常用于药用石斛栽培的基质树壳、树皮、树块等由于资源较为稀少,价格较高,当大规模种植需要时会耗费大量的森林资源,对自然资源造成破坏。木屑、水草类基质保水性虽强但不利于通风透气,容易产生杂菌和线虫等病虫害。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应用芒箕培植兰科植物的方法,用以克服现有技术中木屑、水草类作为基质培育兰科植物的技术缺陷。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应用芒箕培植兰科植物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进行野生芒箕的选料操作,利用粉碎机将野生粉碎至粒径约预设规格的碎片状;
将粉碎后的野生芒箕堆放预设时间后,使芒萁中的有效物质充分发酵;
加适量石膏粉调节酸碱度,进行灭菌处理,然后制成栽培基质;
转入穴盘,种上兰科植物幼苗,将配制后基质铺盖在兰科植物根系后的表面进行栽培培养。
较佳地,
所述预设规格为2~8mm的碎片状。
较佳地,
所述预设时间为3-4周。
进一步地,
在所述配制后基质铺盖在兰科植物根系后的表面进行栽培培养时,还包括如下步骤:
选用一定量疏松物添加至所述配制后基质内。
进一步地,
所述疏松物包括砂石、蛭石、泥炭或锯屑。
进一步地,
所述将配制后基质铺盖在兰科植物根系后的表面进行栽培培养包括如下步骤:
按照一定周期添加适量的营养液和水分;
对配制后的基质进行疏松通气处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的优点在于:
分析上述培养方法可知:由于芒萁本身含有稀土元素、黄酮类化合物、萜类化合物、原儿茶酸、苷类、多糖类、纤维素等多种化学成分,营养成分含量较木屑类基质更高,兼具更好的吸水、排水能力,透气又有营养,能够满足药用兰科种植的需要。
利用野生芒萁草为栽培基质,结合药用石斛的生物学特性,芒萁基质良好的透水透气性可改善药用石斛生产栽培条件,能进一步改良铁皮石斛生长状况,有利于提高药用石斛的产量和质量。
因此,本发明所述技术方案选用了芒萁作为栽培基质进行无土栽培,并通过改良培育方法,既降低了操作成本,又有利于高质量、健康的兰科植物的生长培育。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种应用芒箕培植兰科植物的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应用芒箕培植兰科植物的方法流程图,如图1所示,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00、进行野生芒箕的选料操作,利用粉碎机将野生粉碎至粒径约预设规格的碎片状;
步骤200、将粉碎后的野生芒箕堆放预设时间后,使芒萁中的有效物质充分发酵;
步骤300、加适量石膏粉调节酸碱度,进行灭菌处理,然后制成栽培基质;
步骤400、转入穴盘,种上兰科植物幼苗,将配制后基质铺盖在兰科植物根系后的表面进行栽培培养。
所述预设规格为2~8mm的碎片状。
较佳地,作为一种优选的可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可以理解:芒萁本身含有稀土元素、黄酮类化合物、萜类化合物、原儿茶酸、苷类、多糖类、纤维素等多种化学成分,营养成分含量较木屑类基质更高,兼具更好的吸水、排水能力,透气又有营养,能够满足药用石斛种植的需要。
利用野生芒萁草为栽培基质,结合药用石斛的生物学特性,芒萁基质良好的透水透气性可改善药用石斛生产栽培条件,能进一步改良铁皮石斛生长状况,有利于提高药用石斛的产量和质量
需要说明的是,将野生芒箕打碎成预设规格的碎片主要目的是:将野生芒箕在后续发酵过程中充分发生作用,释放其化学成分,被日后形成基质后,便于兰科植物进行营养吸收。
较佳地,作为一种优选的可是释放方式,所述预设时间为3-4周。
其中,进行堆放处理时,选择适当的时间需要结合当时生长环境和气候,其中该预设时间作为一种优选的可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塔斯曼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厦门塔斯曼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8202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海参幼苗海底生态暂养的装置
- 下一篇:数字视频编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