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手持式吹吸机无效
申请号: | 201310380311.0 | 申请日: | 2013-08-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373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1 |
发明(设计)人: | 陈艳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安必瑟斯机电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H1/08 | 分类号: | E01H1/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手持 式吹吸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户外园艺电动工具,尤其涉及一种手持式吹吸机。
背景技术
吹吸机是一种常用的户外清洁工具,主要用于树叶的清理和收集,它通过吹风将树叶吹走,或通过吸风将树叶粉碎并收入袋中。目前市场上的吹吸机包括壳体,壳体内安装有驱动电机和风叶,壳体上设有出风口和进风口。吹风时,在出风口上安装吹风筒,在进风口上安装网板;吸风时,在出风口上安装收集袋,在进风口上安装吸风筒,驱动电机直接驱动风叶转动。其不足之处是:一是由于电机直接带动风叶工作,为了将工作噪音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电机转速只能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不可以采用高转速电机;为了确保工作效率,提高操作的舒适性,需配备较大功率电机,这样重量就势必要增加,体积就势必要增大,生产成本就势必要提高,操作舒适性就会下降,操作者长时间工作反而容易疲劳,工作效率范围下降。无法实现小电机大功率的最佳方案。二是由于电机直接带动风叶工作,当负荷过载时,电机容易发热,甚至烧毁电机。
因此,在对现有技术进行了潜心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人提供一种电机工作效率高,成本低,结构简单的手持式吹吸机。
发明内容
本发明创造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机工作效率高,成本低,结构简单的手持式吹吸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手持式吹吸机,包括壳体、容置于壳体内电机、由电机驱动的风扇、与壳体相连接的风管,所述电机为盘式无刷电机,所述电机包括定子和转子,所述定子包括安装于壳体内的若干磁铁,所述转子包括若干印刷电路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可以保证风叶原有转速时,可通过增加转子数,从而实现小电机大功率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手持式吹吸机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主视图。
图3是本发明部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的一种手持式吹吸机,包括壳体1、容置于壳体1内电机6、由电机6驱动的风扇7、与壳体1相连接的风管4。
壳体1上设置有出风口2和进风口3。出风口2连接风管4。壳体1上设置有有手柄5。
电机6为盘式无刷电机。电机6包括定子和转子。定子包括安装于壳体1内的若干磁铁。转子包括若干印刷电路板。印刷电路板的厚度在0.1毫米到0.25之间。印刷电路板上的印刷的电路在通电时在磁铁磁场的作用下转动。由于印刷电路板极其薄,因此可以增加转子的数量而不会对电机6的体积产生大的影响,从而可以实现小电机大功率的效果。
风扇7处的壳体1上形成有蜗壳8。进风口3设置于蜗壳8的中心处。出风口2设置于蜗壳8的圆周上。转子与风扇7同轴连接。
本发明提供的最优实施方式中,转子与风扇7同轴连接。这样的好处是,不使用减速装置使得没有机械效率降低的问题。风扇的转速为0-9000转每分。风扇7的速度在5000-9000转每分时,该风扇7的速度能够有效实现吹吸功能。
当然,电机6与风扇7之间也可以设置有减速装置9。风扇7的速度为0-9000转每分。驱动电机的速度为13000-28000转每分。为提高电机6的工作效率,本发明减速装置9优选的减速比在1:1.5-1:4之间。减速装置9包括一对啮合齿轮。该啮合齿轮的齿数比在1:1.5-1:4之间。当然,该对啮合齿轮可以为减速行星齿轮、平行齿轮或锥齿轮。
减速装置9也可以为皮带驱动装置,即通过皮带将电机6的输出端与风扇7的输入端连接。其中,电机6的输出端设置有小轮,风扇7的输入端设置有大轮,大轮和小轮之间通过皮带连接。大轮和小轮的比例为4:1-1.5:1。
减速装置的减速比优选的在1:2.5-1:3之间,该减速装置的减速比设置能够完全发挥驱动电机的效率。
当吹吸机使用吹风功能时,吹风机内的风扇7为轴流风扇。
在工作过程中,首先给驱动电机6供电,驱动电机6启动,驱动电机6的输出端驱动啮合的一对齿轮转动,风扇7产生风力,将风从进风口3引入至蜗壳8中心,风沿蜗壳8旋转至出风口2,然后从风管4吹出,进行吹风作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安必瑟斯机电技术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安必瑟斯机电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8031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